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

近日,市政府印发《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规划》提出德州市“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新型城镇化典范城市、京津冀周边城镇化样板城市、全省城镇化“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标杆城市。

《规划》紧紧锚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及年远景目标,提出到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实现经济总量、人均增量、发展质量“三量齐升”,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深度融入“一群两心三圈”全省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一核一轴、双翼多点”的市域城镇化空间布局更加清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实施,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内涵式、集约型、人文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到年,城镇化基本进入成熟阶段,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智慧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均衡城镇化、双向城镇化迈上更高水平,成功开创现代化强城强乡互促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以下,全市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强势建设天衢新区。《规划》提出,德州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纵深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德州市区域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其中,在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方面,全面全方位加密与济南联系度,深度参与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齐州黄河大桥、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和北环德州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与济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加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实质性推进济德一体化发展,支持齐河县、禹城市、临邑县全面融入济南发展,打造纵深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提升德州在省会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

在推动市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构建“一核一轴,双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一核”中心城区,全力打造“沿京沪线”一条经济发展轴,全面塑强“东北向宁乐庆片区、西南向武夏片区”两个联动发展片区,系统优化中心镇、特色镇建设,推动形成“一核聚能、一轴隆起、双翼联动、多点支撑”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抢抓省级新区建设契机,深入实施《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年)》,加快启动天衢新区核心区建设,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推动“六大板块崛起”,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深化改革试验区。

智慧创新共建共治,打造“数智德州”。《规划》提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抢占数字赋能新赛道,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推动“万物互联”发展,推动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升级,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城市运行图”,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以人为本、需求引领、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努力打造治理高效、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数智德州”城市名片。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全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贯彻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全过程、各领域,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构建“一廊两带相贯穿,绿珠蓝脉落玉盘”的生态环境基底,推动形成“点线相连、源廊贯通”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开展“30·60德州践行”,积极推进“全域公园化”,加快打造集约紧凑的绿色低碳城市,努力走出平原地区“金山银山”的路子。同时,加强通道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德州样板。

以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突破,推进城乡深度融合。《规划》提出,立足农业大市基础优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片区建设为突破,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启动实施新一轮德州市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深化提升“假日专家”工程。实施“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工程,鼓励在外优秀人士返乡创业。稳慎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城乡低效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同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科技融合转化,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个攻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保、治理等服务水平。设计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及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路径,构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德州日报融媒体出品

通讯员

颜伟姜福杰

编辑、审核

张志宁终审

杨德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