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有个与佛结缘的美丽村庄人文禹城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一个与“佛”结缘的美丽村庄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王家坊村正西方向三公里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叫付杨村。

付杨村共余口人,面积不大,环境优雅。该村东邻前、后庄科村,西邻纯李村,南倚徐庄村,东北靠近邵庄村。村北有条环乡水泥路与该村“村村通”公路交错相连,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地方便。

付杨村位置图

有一条辛寨街西直通往金曹苇河的关苇沟,绕过该村村西、村北。这条河沟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给付杨村村民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到春、夏、秋三季,河两岸绿树成荫,芦苇丛生,鸟语花香,别有一番风采,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付杨村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建村史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大移民时期。

村外的水泥路村外小河冬景村外小河冬景村外小河冬景

“五佛杨”的旧事

山西泽州人杨寅,出身低微,父母早亡,独自一人靠给富人当长工、种庄稼、看家护院勉强度日。他忠厚实在,心地善良,会几下拳脚,有担当。

邻居孙员外,家境富裕,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小青,长的是眉清目秀,尚无婚配。

村里一个恶少看中小青,几次到孙家提亲,均遭到孙员外严词拒绝。后来恶少恼羞成怒,强行到孙家抢亲,正拉扯着小青往外走,被从孙家门口路过的杨寅碰了个正着。

杨寅早就对恶少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一见恶少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亲,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按捺不住内心地愤怒和冲动,猛地一拳,将恶少打得是口鼻出血,狼狈逃窜。

杨寅见义勇为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孙员外一家。孙员外敬重杨寅满身正气,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因看重杨寅的为人,孙员外见杨寅和自己的女儿小青年龄相当,又考虑自己上了年纪,正好需要有个依靠,就有意打算让他做上门女婿。经媒人撮合,两家终于结为秦晋之好,杨寅遂招赘到孙家做了上门女婿。

婚后,杨寅孝敬岳父岳母,小两口恩恩爱爱,夫唱妇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年头,正赶上移民,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一家人被强行拆散,杨寅与岳父岳母洒泪而别,带着妻子小青,踏上了移民之路。

明永乐三年三月,杨寅夫妻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现在的付杨村所在地。那时,由于战乱,黄河泛滥等原因,这里没有人烟,一片狼藉,杂草丛生。杨寅夫妻擦干眼泪,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起早贪黑,重建起自己的新家园。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忙碌,盖起了草房,开辟了荒地,种上了粮田,开凿了水井,铺设了道路。另外还在村子中间,修建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五尊泥塑佛像,中间是西天如来佛祖、左边是观音菩萨、龙王爷,右边依次是财神爷、关帝爷。据说,供奉的这五尊佛菩萨很灵验,能保佑家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也保佑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保佑岳父岳母健康长寿。每月的初一、十五,杨寅都准时到庙里上香祈福,以表虔诚之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就缺一个响亮的村名了。为了起个好名字,多日里,杨寅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一日,杨寅又来小庙拜佛,看到眼前这五尊佛菩萨像,突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既然我与佛结缘,何不用眼前这五尊佛菩萨做个文章,来取个吉利的村名?”。

经反复研究斟酌,最后,杨寅决定用自己的姓氏再加上“五佛”来确定村名。这样既新颖又别致,既没有重名还有纪念意义,故取村名为“五佛杨”。后来,村名逐渐被周边村民所熟知和认可。

多年来,杨氏家族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天灾人祸面前,本来就人丁不旺的杨氏家族,又逢瘟疫,最终遭遇灭村之灾。

村里的民居村外的小桥

“傅杨村”变身“付杨村”

清朝康熙年间,随着社会趋于稳定,清政府继续推行移民政策。期间,傅氏由直隶枣强火龙店,另一杨氏杨子旺由禹城县季李胡店(现在的房寺镇南店村),先后来到禹城西南“五佛杨村”定居。

此时的五佛杨村由于战乱、黄河决口、瘟疫、蝗灾等原因,早已是满地狼藉,到处是残垣断壁,破碗烂罐。原来的庙宇也只是剩下遗址。五尊佛像均遭破坏,摆在傅、杨两姓氏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规划村庄蓝图。

两姓氏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原来村庄的基础上,适当地划分了区域。傅氏、杨氏都建起新茅草房,将荆棘丛生,废弃的荒地重新进行开垦,村名也做了更改。因傅氏来的最早,紧随其后的是杨氏,双方经协商,决定将村名改为“傅杨村”。

随着时间推移,“傅杨村”的“傅”字逐渐演化成“付”字,“傅杨村”也被称之为“付杨村”。后来,白氏夫妻带着两个成年儿女,也由直隶枣强白塔迁到该村。因为和傅氏都来自直隶枣强,“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白氏与傅氏年龄虽然悬殊,相处时间不长,但感情甚笃,两人经过交往发展成了“忘年交”。

白氏见傅氏心地善良,人缘好,身体健壮,勤劳能干,早打好主意,和妻子私下里商量,有意把女儿嫁给傅氏,妻子也中意此事。不久,白氏就直接给傅氏撩开了此事。傅氏满心欢喜,选良辰择吉日,与白氏女儿成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

想当年“白家始祖的女儿嫁给傅家始祖”这一轰动周边村庄的陈年旧事,始终被一代代的傅、白两家后辈津津乐道。至今,白家和傅家后人开玩笑都留有余地,不敢过分,怕乱了辈分,原因就是因为这层亲戚关系。

龙井的传说

在付杨村杨统富家门前左侧有一口敞口井,是数代付杨村民和邻村徐庄村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一口甜水井。听村里知情老人讲,这口甜水井已有余年历史。

付杨村唯一的敞口甜水井

付杨村唯一的敞口甜水井“龙井”历经余年,依然保存完好。

据说,立村以来,付杨村的村民们曾尝试着在村里各个方位,不论深浅,挖过数眼水井,但均因挖到的是苦水而告终,几代村民也很难喝到甘甜的井水。

“早知道这里挖不出甜水井,就不在这里立村了!”,早在明代,无数付杨村的村民就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逐渐,人们开始怀疑这里的土层地质天然有问题。但付杨村村民们寻找甜水的挖井行动却从未停止过。村里有一杨姓村民,年轻力壮,胆子特别大,人送绰号为“杨大胆”(真实姓名谁也叫不上来)。“杨大胆”热心肠,乐于助人,在村里也有一定号召力。他能吃苦,敢“啃硬骨头”、是该村锲而不舍挖井人的代表。

“杨大胆”曾多次帮人家挖井,有好几次因挖井土方塌陷,被埋在下面,险些丧命,但他毫不惧怕,痴心不改,执意坚持挖井。他常说:“我就不信,咱村挖不出甜水来。挖不出甜水,我誓不罢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杨大胆的过分执着,感动了龙王神。有天晚上,挖了一天井的杨大胆草草地吃了口晚饭,就躺在炕上歇息,不久就恍恍惚惚进入梦乡。梦境中,有一位自称龙王爷的白胡子老头,怒气冲冲来找“杨大胆”兴师问罪:

“杨大胆,你可知罪?”

“龙王爷爷!我不知道身犯何罪?还望你老人家讲来!”

“就因为你挖井,我的地下水宫被你弄了个乱七八糟!你不知罪吗?”

“龙王爷爷,实在没办法,俺村老百姓没有甜水吃,就会渴死!求您老人家大发慈悲,指点迷津,救救我们吧!”

“看你这个年轻人,能有如此为民爱民之心,难能可贵呀!”

龙王爷爷转怒为喜,接着说:

“念你一片赤诚,我就成全你的赤诚之心,给你指个地方,赐给你个水眼,保证让你挖出甜水。不过以后可别再胡乱挖了,搅得我水宫不得安宁!”

“晚辈还请龙王爷爷明示。”

“你村里老湾北沿上,有棵小柳树,小柳树底下就有个水眼,你顺着小柳树的位置往下挖5米左右,有一块沙层,准保有甜水。”

“多谢龙王爷爷指点!我再次替全村人向你老人家表示感谢!多谢龙王爷爷!”

“孩子他爹,你这是怎么了?你刚才在跟谁说话?”杨妻还没有睡觉,正在做针线活儿,用手捅了一下说梦话的丈夫。“杨大胆”和龙王爷爷的对话被打断,突然被惊醒,脸上也吓出一身冷汗。睁眼一看,炕上只有做针线活儿的妻子和正在睡觉的孩子。再往四周看了看,哪里有什么龙王爷爷?原来是自己做了个梦。

妻子忙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杨大胆”就把刚才梦中经历的奇遇告诉妻子。杨妻哈哈大笑,说:“想必是你想甜水想疯了吧!”

“杨大胆”却不以为然,心想,也许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天,好梦成真,说不定龙王爷爷真要暗中帮忙哩!明天何不试一试啊?

“杨大胆”注意已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召集了几个青壮村民,来到梦中龙王爷爷指点的地点,果然见有一棵小柳树,就在树前摆上供品,点香烧纸,祈求龙王爷爷赏赐甜水。

随后,几个人便开始行动,先将小柳树刨下,然后继续往下挖,四个人忙忙碌碌地挖了快一天,挖到指定深度,终于见到了梦里所说的沙层,只见顺着井底井眼处,咕咕地流水已开始向外冒出。“杨大胆”激动地用双手捧着井水,尝了几口,瞬间感到甘甜爽口无比,随后咧着大嘴哈哈大笑,冲着井口看热闹的人,嘴里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出甜水了,出甜水了!”。

不一会儿,“出甜水了”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向水井,有几个好事儿的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燃起鞭炮,以示庆贺。临近井边的村民,早已从家里拿来盛水的木桶,递到井下,让“杨大胆”盛满水,再用绳子提上来。大家轮流品尝着甘甜的井水,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目而出,多少年的“甜水梦”终于变为了现实。

后来,村里出资买了一些砖,“杨大胆”和几个村民将井壁用砖垒起来,井口周围还铺了几块大石头,以方便村民们取水。因为这口井是龙王梦中所赐,所以大家称此井为“龙井”。

上世纪90年代,村村上了自来水,这口龙井才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吃水不忘挖井人”,“杨大胆”为村里义挖水井的壮举,至今还在付杨村民中传为美谈。龙井的故事,也永远成为付杨村民们的乡愁记忆-----

被采访人:付兴周,辛寨镇付杨村村民,现年79岁。

被采访人:辛寨镇退休教师付修利(左),付杨村人,现年64岁。辛寨镇付杨村白方彬(右),现年72岁。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