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专科 http://pf.39.net/bdfyy/bdfzg/170430/5345588.html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习俗有有:贴对联、祭天、打满缸(添财)、撒岁、布灯、接神、放鞭炮、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辞岁等习俗。除夕上午贴春联,亦称对联、对子、桃符等,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旧时,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贴对联与贴门神并行。“门神”系民间用木板彩色套印,披挂甲胄执戈,悬弧佩剑的神荼、郁垒,以示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门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年三十中午举行祭天仪式,旧式庭院正房(北房)屋门东侧墙壁上,修有一个“神龛”,俗称“天爷堂”。除夕中午,家家户户举行祭天仪式。天爷堂前摆设供案,供品一般是荤菜五碗,素菜五碗,两个大枣糕,糕上摞上打着红点的大馍馍,有的人家在馍馍上插上纸蜡花,还有必不可少的香炉、蜡台、酒盅、等祭器。案前供上五小碗,每碗五个刚出锅的水饺,称“上供”。祭祀开始,由家中长者焚香,插入香炉,家长率全家跪拜,焚烧黄表纸,同时燃放鞭炮。中午时分,千家万户同时燃放鞭炮,黄表纸焚毕磕头撤供,祭天仪式结束。年三十下午,各家男子都要挑着水桶,到水井边、自来水供应点去挑水,把家中水缸或盛水器具都打满水,谓之“添财”。旧时人们认为水即是财,添满缸就是添满财,期盼来年生活富裕。又因,从除夕晚上接神后到正月初二送神前,民间风俗不准添水,初二下午才允许添缸(添财)。所以,年三十下午必须把缸打满水,以备过年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除夕下午,各家庭院和空房屋内都要置灯。早年民间屋内多用“灯碗”(棉芯燃豆油、食用油等)、蜡烛、煤油灯;庭院置挂彩纸灯笼、玻璃灯笼;庭院大门外悬挂大红灯笼或玻璃罩灯;影壁墙或过廊处置各种各样的壁灯,意在于驱除黑暗,换来光明,增加节日气氛。
旧时,除夕日接神祭祖仪式最为隆重,在这种追念先祖的活动中,也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年三十傍晚民间家家摆供品、挂家堂,家堂(卷轴图画)要挂在堂屋正中,供案上摆放锡灯蜡台、香炉、酒盅、茶杯等,供品祭器摆列有序,备好灯笼、香、纸表、鞭炮等物,年三十早晨到下午都能请祖,由本族中长者带领子孙,手执灯笼、香,纸等,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点燃香,便起身回家。进大门、二门、屋门都要烧纸表,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在家堂前供上数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插好香、燃纸、叩头,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同时,燃放鞭炮,以示庆祝祖宗回家过年。逝世不满三年者不能上家堂当神供奉,需要另写牌位单独供奉。初一拜年,初一傍晚送神。除夕这天,鸣放鞭炮是一项重要活动。爆竹的功能主要避邪驱鬼,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除夕零点“辞岁”鸣放鞭炮最多,烟火此起彼伏,鞭炮声响成一片,五颜六色的焰火布满上空。
包水饺、吃水饺是本地过年的重要习俗。年三十下午,当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大年初一、初二的饺子也要在三十下午和晚上包出来。水饺一般包三种:一是素的,祭神用和除夕夜、初一吃,因这两天不食荤,特别是对除夕之夜的素馅饺子非常重视,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二是验岁的,其中一个饺子包上硬币,初一早晨吃,谁吃到谁有福,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这种习俗称“验岁”;三是荤的,初二送神后才能吃。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除夕夜包的水饺叫做团圆饺子,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饺子包好后,以环形排列在盖垫上,要盖上一层黄表纸,再放上芝麻杆,叫做“驱邪避恶”,以防恶神等偷饺子,因除夕夜丢饺子一年不吉利。除夕煮饺子时,每一盖垫水饺都不准全部下锅,要留盖垫中心部分,表示富富有余,同时,要燃放几挂鞭炮,越响则认为越吉利。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除夕这一天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一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事务再忙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吃团圆饭。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旧时除夕守岁有很多忌讳。民间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一般用豆腐、鸡蛋、白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一些,形状像元宝,据说这样的饺子,神灵吃了头脑清醒;除日请神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神灵请来以后,家人不得吵闹,更不得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不得打碎盘碗等餐具;不准打喷嚏,以免惊动神灵;不准说“没、死”等不吉利的话;大年夜,需把笤帚、扫把藏起来,以免扑上扫把星,把家中扫穷;已嫁女不能在娘家过年,不能看家堂、看家堂穷娘家;妇女忌针线;夜间如果家中有人需要出屋门,要倒退三步出门,再向屋内叩头,然后转身再走,以防出门碰到“太岁”一年不吉利;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时可以带上几张黄表纸到井台上焚烧,以求得井神保佑。
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旧时,民间每到午夜十二点时,家家户户开始下锅煮饺子,熟后先供家堂祖先、供各神位,烧香燃纸、磕头叩拜、燃放鞭炮,全家先向祖先磕头辞旧岁、拜新年,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发红包(钱),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除夕半夜煮的饺子全家人共食,这叫包“辞岁”,每人都要吃上几个饺子,谓之“吃五更饺子”,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如家中幼儿睡了,家长或把其唤醒、或留出一碗待其醒后再吃,今天,人们还有除夕半夜吃饺子的习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清晨天刚放亮,人们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相互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旧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本地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单位领导、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房寺镇传统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之说,拜年不超过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傍晚,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送神时,由族长或年长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烧香燃纸、叩首,口中念叨:“爷爷奶奶回去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拦门棍,到屋门、院门都要烧上几张纸,以示门神让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马路边(农村有的送到坟上),再烧纸、叩头、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