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大黄乡仓上村55岁村民王建国,来到村东头的“仓上遗址”上班。10年前的一场大病,让他无法外出务工,成为“留守一族”,家里收入少了一大半。所幸,随着齐河县推出“齐享”公益岗,他上岗成为一名文物看护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难点是如何让农民有更稳定的增收途径。调查显示,德州市现有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因病因残等因素半失能人员约有8万人,与此同时,德州市还存在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技能偏少、无业可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如何破解以上难题?出路在改革,办法靠改革。今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围绕公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保险信贷、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课题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端上“薪”饭碗。
系统集成,顶层设计“政策链”
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德州市推动各责任部门之间、各政策措施之间系统集成、协调联动,确保改革在政策上统筹协调、实施中相互促进、成效上相得益彰。
系统集成之下,“1+1+N”的“政策链”逐渐成形:在出台集成改革试点方案、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推出16个配套方案,涉及农村劳动力培训、集体经济增收、“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带就业、以工代赈、互助公岗、工友创业园等方方面面。
——哪里有挖潜就业岗位的空间,政策就延伸到哪里。从开发公益岗、以工代赈岗,到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做大蛋糕”、扩容“岗位池”,各项政策聚焦精准、有的放矢。以支持“回创能人”为例,不但将产业转型、农村改革中蕴藏的机会留给返乡创业者,还从创业者关心的财政、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方面做了具体安排。
——哪里需要突破瓶颈制约,改革就聚焦到哪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流动性较大,很难享受各类政策性保险。为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德州市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全覆盖基础上,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给予最长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通过农民合作社等一产用工单位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试点给予最长5年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公益先行,织牢兜底“保障网”
在农村,存在不少身体条件较差或不便出门务工的低收入群体。真正兜牢困难群众就业底线,是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年近50岁的朱明霞通过齐河县开发的“齐享”公益岗,走上了工作岗位。过去,她全家4口人的花销全指望着丈夫打零工。眼下,朱明霞就职于齐河县晏城街道阳光一品小区的一家民营养老机构,主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聊起工作,朱明霞很知足:“离家近、活不重,每个月有元工资。”
精准聚焦农村弱、病、残、困等人员,以及城镇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及其他市场化渠道难以就业的群众四类人员,齐河县探索推出“行政事业单位+公益岗”“国有企业+公益岗”“便民服务中心(人社所)+公益岗”“村(社区)党组织+公益岗”“各类经济组织+公益岗”5种公益岗模式,为弱劳动力创造出更多“兜底型”岗位。
围绕扩大农村劳动力集成改革,德州市实施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创新设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五大类”公益性岗位,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与此同时,推广以工代赈就业模式,谋划建设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库,优先组织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以及受疫情灾情影响暂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万个,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到年末,全市计划开发公益岗位2.53万个,市级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万元。“十四五”期间,力争达到10万个。
精准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关键是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德州市从强化培训入手,为农民就业提供强力支撑。
禹城市德信羊绒公司员工孙经雷,过去主要在车间从事机修和基础管理工作,但自从调入安监部负责安全管理,他在适应新岗位时遇到了“拦路虎”——电气方面知识欠缺。在公司里,像他这种因缺乏专业培训导致岗位能力不足的人不在少数。随着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工作的推进,孙经雷在电子社保卡上顺利领取了培训券,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工培训专业。经过4天30个学时的电工培训,他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实现持证上岗。
为扎实推进电子培训券工作,德州市创新设置“通用券”和“定向券”,实现从“培训找人”到“人选培训”,年度发券量突破3万张。与此同时,创新构建全市农村劳动力“大培训”工作格局,统一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总体计划,实现“一张网上收、一个口对下”,每年开展创新创业、就业技能、农业技术等培训2万人次以上。
以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创新开展“百企结百村”活动;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增加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开展“一村一能人”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建立乡村“好青年”人才库;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劳务合作社,吸纳有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入社;开展农民进课堂学技术、进园区搞创业、进企业当员工、进网店促销售“四进”行动……改革组合拳之下,德州市已初步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性保障与灵活就业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协作格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
光明日报编辑
苗欣
审核
张晓航终审
朱代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