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裹着小脚的母亲,成了革命父亲的贤内助

中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70125/5212076.html

父母爱情

于忠东

年春节疫情期间,山东电视台中午黄金时间轮番播出的一档子电视剧《父母爱情》给观众留下了刻骨难忘的印象。从电视剧中,我也隐隐约约又找寻到母亲和父亲在解放初期那激情澎湃,敢爱敢恨,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拼搏奉献,无私奋斗的影子!

《父母爱情》剧照

父母的婚事是当郎中的姨爷爷保的媒,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是不兴恋爱交往的。姨爷爷提亲后,奶奶便提着篮子,迈着小脚装成走亲戚的样子到五里以外的姥姥家专门打听未来的儿媳妇。

路上,遇到同行的老乡,奶奶便不动声色地聊起姥姥家的情况。那位老乡说,姥姥八岁就卖给姥爷家当童养媳了,从小跟着太姥姥学接生行医,她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人穷辈大,家就住在村西桥头,周围的村民都喊她“桥头三奶奶”。说着话,不知不觉就到了姥姥家的村口。奶奶装成赶路口渴的样子,敲开了一家农舍,急切地给一位老乡开口打听姥姥家的住址。这时候,远处走来一个放羊的姑娘。老乡指着那位姑娘说:“看!那就是桥头三奶奶家的二姑娘,你跟着她走就到了。”就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母亲被奶奶相看了去。

旧社会,女孩子十岁前是必须要裹脚的,己婚女子的整个家族也都以自家的女孩子“三寸金莲”为荣!母亲兄弟姐妹多,姥姥又经常出门帮周围的乡亲们接生看病,因此,繁重的家务劳动多半就落在母亲肩上。母亲是姥姥的得力帮手。也正因如此,给母亲裹脚的事儿便一拖再拖,直到十五岁,同龄人有提亲结婚的,姥姥才想起要给母亲裹脚。结果,裹脚布一缠,母亲就受不了了!她哭着喊着,声称宁可要在家当一辈子老姑娘,也绝不受这样的罪孽!两个比母亲小的舅舅也跪着哭喊着向姥姥求情,一时间,一大家人家,整个院子里哭成了一团。姥姥终于心软了,扔下裹脚布流着泪就出门了。就这样,母亲的脚保住了,但也成了那个年代的“奇葩女”。

奶奶家是个五世同堂的大家族。四十几口人在一起生活。父母结婚时,正处在解放战争时期。母亲刚一过门,看到母亲是大脚,便有“好事儿”的妯娌们评头论足。她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说母亲没有女人样,奶奶怎么会看中这么样子的儿媳等等,言谈话语间尽是嘲讽和不满。这些话不久就被当八路的父亲听到了,父亲理直气壮地说:“她要不是大脚,我还看不上她哩!你看你们,个个都是二等残废,走路扭扭捏捏,一步迈不出四寸,还自我感觉良好!其实都是脑子里有病!”。大妈们慑于父亲的身份和权威,被怼得个个再也不敢言语了。

奶奶家以种地为生,男耕女织。每逢农忙时,男人们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到吃饭的时候,女人们就轮流负责往地里送饭。大妈们小脚走得慢,没力气,谁都不愿去。母亲过门后,下地送饭的任务就都由母亲承包了。男人们从此以后也都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母亲是大脚的嫌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受父亲革命思想的影响,母亲婚后不久便参加了妇救会,后不长时间又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做军鞋,军袜,碾米,送军粮,搞土改还时常到乡里学习开会,她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没人带孩子,大姐大哥都是拴在炕上的窗棂上自己学会走路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奶奶看不到父亲的人影,却看到母亲忙里忙外每天这么辛苦。就急坏了。“俺要媳妇不要儿子!俺给八路养的儿子,但绝不能再把媳妇也搭进去!”。她硬是生拉硬扯,把刚进速成识字班学习没几天的母亲给硬拽回家中,就这样,母亲被迫失学了,同时也失去了在外为党工作的机会。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旧社会那些不合理的婚姻受到严重冲击,一时间,一些老革命以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婚的有许多。好多人也都觉得父亲和没有文化的母亲在一起已经很不般配,父亲肯定看不上大字不识的母亲了。听到越来越多的传言,姥姥也终于坐不住了!她瞒着母亲,掂着小脚,跑了30多里路赶到区政府责问父亲。父亲一听就愣了,问姥姥听谁说的?姥姥答不上来,父亲就接着道:“凤英(即我的母亲)是我家的福星,我怎么会舍得把她撵走??放心吧!娘!无论现在将来,我们都不会离婚的!过去,我提着脑袋当八路的时候,你把女儿交给我,我从心里感谢您!我现在工作忙,不能照顾好凤英,还请您老多多谅解!”一句话,就把姥姥的顾虑全打消了。

年,爷爷奶奶相继病倒,父亲工作忙无暇顾及,母亲请医喂药,端屎端尿,一直到爷爷奶奶去世。爷爷奶奶去世后,舍下未成年的叔父。母亲用她那颗善良慈爱的心为叔父洗衣做饭,供叔父完成学业,直到叔父参军,参加抗美援朝。叔父要出征,母亲领着大姐大哥,抱着二哥到县城亲自送叔父,一家人挤在县政府父亲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当时正值麦收季节,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母亲硬是把六个月的二哥交代给不足六岁的大姐。自己抄起邻居家的扫帚就急急忙忙地奔向麦场!要知道!那时,父亲已被提拔为禹城县人民政府的县长。县长太太帮着老百姓抢收夺麦的事情一瞬间就成为县城里大街小巷的佳话。后来大家问母亲,当时是怎样想的?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到嘴的粮食要泡汤,谁会不心疼?”

叔父从朝鲜回国后,去了大庆油田,因为工作忙不能常回家。父母就精心地为他在家乡操扯并张罗了一门亲事。

年“五一”节,父母把婶婶从老家辛店接到了县城,并送她上火车,去到大庆和小叔完婚。年,三年困难时期,大妈去世了,大伯家家徒四壁,四个未成年的哥哥姐姐一时间都变成没娘的孩子,饿得皮包骨头。母亲毅然将四个孩子领会自己的家中,并慈爱地抚养着他们长大成人!

年,为响应党“减少城镇人口,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个回老家。可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老家,早已是无片瓦草房。回家住在哪里?一时间成了全家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建房!母亲提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大胆计划。可家里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却要养活包括大伯一家人在内的十几口人,每月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哪里有余钱建房啊?

面对困难,母亲对父亲说:“你是党的人,既然党号召我们要去农村搞建设,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你安心工作吧!天大的苦难我们都能克服掉!我带着孩子们回老家!”。就这样,母亲带着东拼西凑的二百元钱,领着年仅15岁的大哥,毅然踏上了回老家的建房征程。

那时,房屋结构是红砖砌基,上边土坯,然后屋顶挂瓦。因全部要用红砖砌屋基,费用实在太高,为减少成本,母亲走遍了周围的村镇,到处捡碎砖烂瓦当屋基的填充物。没有毛驴车,每天天不亮,母亲就和大哥拉着地排车,从老家辛店出发,每天步行一百多里,到县城西申庄砖瓦厂拉砖拉瓦。没钱买檩条木料,母亲就去五里以外的沙河拔草,卖草换钱。累了,母亲就在河滩边,睡一会儿,醒了就接着干。母亲靠着吃窝头咸菜,硬生生地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老家建起了三间瓦顶坯房。后来,这房也就成了堂哥的婚房。

就这样,当年,父亲当县长是全县的“名人”,但母亲依靠着勤劳善良的声誉更是传遍了十里八乡。

母亲的无私奉献,成就了父亲的事业。父亲在前方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母亲则成了父亲坚强的后方。多少年,父亲一直戏称母亲是我们家的后勤部长兼民政部长。在我们家里,我从小就体会到“军功章上你的一半,更有我的一半”这句歌词的深深的含义。

年,父亲病逝。追忆他老人家的悼文上说:于志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对党无限忠诚的一生。于志明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年禹城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正赶上刘少奇同志途径禹城,时任禹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的父亲陪同刘少奇同志接见与会人员。此后,父亲经常自豪地给我讲起当时的情景。母亲也感到非常自豪。我常想:母亲是父亲的亲密爱人和战友,是父亲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和传承人。父亲和母亲荣辱与共,忠贞不渝。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现代人的浪漫,却诠释了人间最美的爱情。

于忠东,女,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座右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壹点号河南王豫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