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我和我的祖国一起成长姜宝兵二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常言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又说:人凭衣裳马靠鞍。衣冠服饰是一个人等级身份文化品味的外在体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商品供应匮乏,色彩和样式单调。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千篇一律的是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服饰的变化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最重要体现,也打上了时代的深刻烙印。40年前,当我们还沉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市场物流不畅,商品紧俏,购买布匹还得凭布票,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够穿套衣裳光鲜的服装出现在公众场合,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受家庭人口众多,布匹紧张等原因,现实条件根本就不允许家庭敞开购买布匹,为孩子增添新衣。通常情况下,困难家庭的孩子衣服,大多是采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办法,这里主要是孩子在穿衣上采取“接力棒”,有民谣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就老三”。记得小时候,最高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不光能吃上平日吃不上的肥肉,还能穿上新衣服。那时的新衣服可金贵着哪!一般老百姓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大年初一,睡得朦朦胧胧的时候,就被大人叫醒,穿上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服去拜年。那是母亲多少个夜晚,纺线织布做出来的土布棉线衣服,就像电影《小兵张嘎》上的嘎子穿的对襟粗布褂子,那可是纯手工、纯棉线,缀满浓浓母爱的衣服。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纺线机,母亲晚上经常嗡嗡的纺线,就为的过年给孩子穿上一身新衣服。上个世纪70年代,非农业户口每人每月几尺布票,攒一年到春节,去供销社扯几米平面斜纹布(机制布),大人孩子每人做一身新衣服,那就是很奢侈的事了。孩子多的人家只能给老大做一身新衣服,老二、老三、老四只能捡着上面姐姐哥哥穿小的衣服,弟弟妹妹们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就皆大欢喜了。平时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穿着化肥袋子改装的衣裤,一看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那不是笑话,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故事。80年代穿着“的确良”白衬衫的女青年显得那么单纯,和那个时代一样。随后,城市里开始流行红裙子,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一扫沉闷的灰绿色,思想开放的女孩子脱去了暗淡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衣,从禁锢走向开放。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体现在服饰上,就是风气日益开化,出现了喇叭裤。时髦的男青年一边跳着霹雳舞,一边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以后,又开始流行牛仔裤、蝙蝠衫,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90年代的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在穿着打扮上越来越大胆,超短裙、剪裁合体的职业套装、张扬自我的文化衫、健美裤、松糕鞋大行其道,成为人们的最爱。新时代新气象,现在走在大街上,人们的穿着五颜六色,令人目不暇接。现今的人们穿着上更注重品位,还讲究衣着的美观得体大方,服装种类不断细化,年龄层次也逐渐拉开,人们的着装不断变化着,生活也发生着质的飞跃。就是我这从不赶时髦的老传统,也有了几身西装,什么“新郎”“雅戈尔”,扎上领带,自觉年轻了几岁,精神的很。现在的人穿着讲究名牌,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件的的都不在话下,令我们工薪阶层望尘莫及。总的说来,从过去过年才穿一身新衣服,到今天拥有几身名牌西装,普通老百姓穿着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博客剑梅楼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