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947293563234773&wfr=spider&for=pc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英雄任雄义救冯官屯百姓
禹城任陈村,一个充满传奇的古老村庄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禹城市辛寨镇王家坊村西南约六公里处的国道北段,有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村庄-----任陈村。
据有关水利志记载,明初,任陈村东南有一条大河名曰赵王河,据说是宋朝王安石任宰相时开凿的一条泄洪大河,也是继大运河之后又一沟通南北的漕运河道。之所以被称作赵王河,是因感恩宋朝皇帝为民兴修水利,遂以皇帝姓氏命名。
几百年来,这里也曾是商船穿梭,桨声灯影,繁华一时。后来,由于黄河决口改道,赵王河河床逐渐干涸并迷失,具体消失时间谁也说不清了。不过,现在在任陈村的东南角,仍然依稀能看到这条大河遗留下来的丝丝痕迹。
听当地百姓说,早年垦田种地,任陈村的老百姓曾在遗址上挖掘出当年停船工具长锈的铁锚、沉船的残骸部件,以及出土的宋、元、明时期的瓷器碎片。
近日,笔者抱着尊重事实,还原历史原貌的愿望和初心,亲自驱车赶到任陈村,深入一线进行了采访调查。通过了解当地百姓及赵王河曾流经过的村庄群众,走进田间查看河道痕迹,证实任陈村确实是依河而建。初步推测,当时任氏、陈氏决定在这里建村,就是考虑到这里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地带,出行比较便利。
任陈村由任庄和陈庄两个村构成。明永乐年间(公元—年),任氏、陈氏结伴由山西洪洞县迁移到此立村,均以姓氏起的村名。经协商,两姓家族以中间街道为界,向南北方向发展。任氏居住在村的前街即村子南边,称“任庄”,陈氏居住在后街即村子北边,称为“陈庄”。
另有版本说,陈氏为明初疫灾后的独存户。其他姓氏,因夜晚熟睡遭受红虫(一种有毒的飞虫)袭击,被红虫钻进鼻孔致使窒息而亡。只因陈氏勤劳,干小买卖,晚上熬夜蒸馒头,整夜点长明灯烧火,炊烟缭绕,才逃过了一劫。听老人们讲,这种红虫最惧怕烟火。这种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清初,赵氏从外地迁来任庄,乾隆年间(公元—年),杨氏从邻村迁入任庄。
明万历年间(公元—年),李氏由齐河西关迁来陈庄定居。
从村庄立村起,两个村就杂居在一起,因地理位置近,人缘相亲,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人们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村合称为“任陈村”。一直到年,政府正式下文,终将两村合并称之为“任陈村”。
清咸丰年间(公元—年),任陈村曾涌现出一位叫任雄的杰出英雄人物。有关他“射箭传信”、“义救冯官屯百姓”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茌平县有一个很大的村镇,叫冯官屯。据说这里当年也曾经是荒无人烟,朝廷组织人马在这里屯田,外地人冯氏也位在其列。“官屯”任务结束后,冯氏见这里风景秀丽,就自愿留下来继续屯田,并以自己的姓氏在此建立村庄,命名为冯官屯。天长日久,这里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村镇。
据说这个村与任陈村有着多少年的不解之缘,任陈村的村民去冯官屯赶集,冯官屯人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待若上宾,尊重有加。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这一切都与任陈村人任雄有着直接的联系。
话说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夺取南京后,将南京改名天京,并在此定都。随后,天王洪秀全采取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决定派兵北伐。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奉命帅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占清政府老巢北京。
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队伍也由北伐时的两万人迅速扩展到几十万人,声势大振,只打得各路清军狼狈逃窜,溃不成军。北伐大军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惊慌失措,慌忙宣布京师戒严。
后来,由于北伐军主要将领指挥策略出现失误,延误战机,加之长期孤军奋战,后援接济不上,给清军合围提供了时间。太平军攻打天津失利,主力被合力围剿来的清军歼灭大半,被迫向南实施战略退却和转移。咸丰帝急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率军由南而北迎堵,并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大军由北而南追赶。
年3月,清军僧格林沁率领马步军兵猛攻太平军临时驻扎地高唐。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平军大败而走。二十九日,李开芳率兵撤退到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随后率数万清军赶到。太平军占据冯官屯后,依托有力地形,掘壕立栅,严密防守,在屯内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壕沟、地道和地窖,与清军周旋对峙。
清军采用各种手段,企图攻村灭寨。无奈太平军英勇顽强,奋力抵抗,和清军展开了一场场生死拉锯激战。清军围攻两月有余,不能攻克冯官屯。僧格林沁于是采用了一招极端恶毒,惨无人道的水灌战法。他督促地方官吏征用大量民夫在冯官屯四周筑起堤坝,引百里外聊城三孔桥的运河水,通过冯官屯西北一条大水沟,直接灌进冯官屯。不多时,冯官屯顿成一片汪洋,屯内平地水深数尺,壕沟地洞被淹,粮草火药尽湿。太平军处于极端被动局面,战斗力大减。
5月31日,僧格林沁亲自指挥清军向北伐太平军发起猛攻,太平军损失惨重,粮弹告罄,陷于绝境。李开芳率八十余人突围,没有成功,被清军俘虏,抵抗的太平军也全部被斩杀。至此,持续两年的太平军北伐彻底失败。李开芳等被俘将领被押往北京,后惨遭杀害。
关苇沟,位于任陈村的村东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清军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也付出死伤大半的惨重代价。僧格林沁只气得恼羞成怒,咬牙切齿,发恨要拿当地老百姓开刀报复。他不顾村民们一片哀嚎呼喊声,强令清兵把冯官屯村民全部驱赶到村东头,眼看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灾难就要降临到村民头上。
僧格林沁正要下达“斩杀令”,话音未了,只见一名将领从清军队伍前面突然跑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僧格林沁面前,大喊“恩帅,刀下留人呀!这些人都是当地无辜的老百姓,他们也都是受害者呀!被长毛(清军称太平军为长毛)流窜到这里硬占了地盘,并非是故意勾结藏匿长毛。他们绝不是坏人,更不敢袒护长毛。我和他们都是老乡,老家和他们相距很近,乡亲们还经常有往来。我斗胆用项上人头做担保,求恩帅格外开恩,饶恕他们不死!”。
说完,声泪俱下,跪在僧格林沁面前一个劲儿不停地磕头。僧格林沁定睛瞧看,原来下跪之人正是陪自己征战多年的心腹爱将任雄。便转怒为喜,哈哈大笑,上前几步,将任雄扶起。嘴里说着:“既然任将军求情,看在你这些年马前鞍后为大清出生入死的份上,我就放他们一条生路!”。任雄再次不停地磕头不止,叩谢恩帅不斩百姓之恩-----
这次事变成了几代冯官屯人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深痛”!事变过后,冯官屯人克服重重困难,开始重建家园。任雄去世后不久,村民们就自觉捐款捐物在村东头为任雄立庙塑像,以示永久怀念。代代冯官屯人教育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任雄为大家求情的大恩大德。
原来,这位武将出身的任雄,老家就是山东禹城任陈村的,几十年戎马生涯,勇敢善战,屡立奇功,并逐渐取得僧格林沁信任,跟随转战南北。他为人忠厚,从不居功自傲,处事圆滑,深得僧格林沁赏识,屡屡得到升迁。他思想上也很痛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对太平天国起义的举动从内心里也表示理解和钦佩。这次随军出征,路过家乡,得知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准备下令夜间水淹冯官屯的消息以后,内心非常吃惊和着急,也为太平军和冯官屯的百姓命运担心。
任雄对冯官屯有着很深的印象,小时候曾跟随父亲到冯官屯赶集,还在冯官屯一家小摊上喝过凉粉,吃过冯官屯人送给的糖果。听说要水淹冯官屯,任雄顿时坐立不安,心里上下翻腾,暗自思忖:“真要水淹了冯官屯,当地的老百姓和太平军都要遭大殃,我不知道这件事儿也就算了。现在既然知道了,得赶快想法给冯官屯的百姓们送个信,好让他们早早逃离,脱离苦海,绝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被活活淹死呀?”。
任雄急中生智,就急急忙忙将夜淹冯官屯的消息写了张纸条,利用头天晚上带队巡逻的机会,让心腹巡逻兵将纸条绑到弓箭杆上射进寨墙。只可惜,屯子里的太平军虽然收到这张纸条,也做了一定的准备,无奈水流湍急,根本无法阻挡,酿成水淹冯官屯的惨剧。清军又围得四周水泄不通。几次李开芳欲带兵突围,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才有了上面任雄跪地哭叫求情的那一幕……
“弹指一挥间”。余年过去了,英雄任雄的故事依然在家乡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故事的代代相传,也直接拉近了冯官屯和任陈村的距离。“两地一家亲”,难怪任陈村的人们去冯官屯都能独享到这么高的礼遇啊!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