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作者/王河北
禹城小刘庄的村碑村名来历
禹城市小刘庄位于我的老家王家坊西南四公里。它南靠苇河,东边与杨圈为邻,西南临近莒镇打渔高村,西北与朱家亭子搭界,东北与苗庄接壤。
小刘村位置图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陈、柳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命村名为陈柳庄。后来,刘士岱自邻村大刘庄迁来。随后,刘氏家族人丁兴旺,陈、柳二氏族衰,村名逐渐演变为刘庄。为与大刘庄相区别,故被称为“小刘庄”。
随着时代变迁,小刘庄人口逐渐增多,已超过刘氏祖先大刘村的人数。故民间素有“小刘不小,大刘不大”之称呼。
听当地百姓说,解放初,小刘村的刘姓村民,为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和感恩之情,每年赶到春节等重大节日定期到大刘村祖坟祭祖。
另有一说:明洪武年间(公元-年),陈、刘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命村名为陈刘庄。历经数年繁衍生息,陈氏衰而刘氏族旺,故更名为刘庄。
村头的小桥行政区划变迁
清朝时期,小刘村隶属禹城县四都五里。
民国时期,年属禹城县石粹乡。
年,属禹城县七区三乡。
年至年,属禹城县七区魏寨子乡。
年,属禹城县七区杨圈乡。
年至年,属禹城县六区杨圈乡。
年,属禹城县魏寨子公社。
年,属禹城县辛寨公社。
年,属禹城县辛寨乡。
年至今,属禹城市辛寨镇。
小刘村的村“两委”“张家牌坊”的传奇
解放初期,小刘村为适应新形势,响应号召,解放思想,破旧立新,拉倒了一座特别显眼,且带有封建色彩的古建筑“张家牌坊”。牌坊虽然被彻底拆除,但是张善夫妻助人为乐,仗义疏财的那些故事和美德,却至今在一代代小刘村民及周围村中广为流传,被津津乐道。
说起这“张家牌坊”的来历,还真的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哩!
张家牌坊坐落在小刘村村西南,是当年举人刘仿儒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做了朝中大官,为报答张善救命之恩,特意派人修建的一座牌坊。
小刘村街景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国运昌盛,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很多有志之士,历经十年寒窗磨练,前往京城跃跃欲试,以求功名,报效国家。河南南阳举人刘仿儒也是其中的一位。
刘仿儒出身贫寒,从小孝敬父母,非常懂事。父母都是一老本把的农民,常年给富人耕种田地,也渴望孩子出人头地。于是给孩子起了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名字刘仿儒,意思让他效仿读书人,功成名就。可是刘仿儒的父母却根本无能力供孩子读书。在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私塾学校,每天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富家子弟。
刘仿儒非常羡慕这些幸运的孩子,就每天偷偷地跑到私塾那边看孩子们读书。有一天,终于被私塾学校的张学究发现了。张学究是个心地善良,性格和蔼的人,他非常同情老百姓的疾苦,看到这个孩子顽皮可爱,就有了七分喜爱。张学究把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叫到面前。关心地问道:“孩子,你喜欢读书吗?”
刘仿儒小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地说:“喜——欢,喜——欢!可是我家里穷,实在读不起---”
张学究说:“没关系的,孩子,你愿意读书,从今天开始我就来教你。你看好吗?”,“是真的吗?”刘仿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大声地吆喝着:“我也能上学了,谢谢张学究”随后,刘仿儒郑重其事地给张学究鞠了个躬。
村旁的小河村内的水湾张学究见这个孩子彬彬有礼,既聪明又可爱,比起那些富人出身的浪荡公子,纨绔子弟要强上百倍,便从内心里喜欢上这个孩子。张学究就给创办私塾的财主打了招呼,愿意拿出一部分个人的报酬帮助刘仿儒在此借读,取得同意后,刘仿儒也走进了私塾学校。张学究格外关照刘仿儒,自已出资购买文房四宝,手把手地教刘仿儒认字、写字、读书,刘仿儒年少有志,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虽然入学时间短,但是学习非常用功,年终各科考试成绩排名都是第一名。经张学究举荐,参加地方童子试,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秀才。后来又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并获得进京赶考参加殿试的机会。
“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见孩子这样“成气”,张学究和刘仿儒一家自然是高兴万分。张学究帮助刘仿儒父母跑前跑后,为刘仿儒进京赶考筹集资金。张学究嘱咐了再嘱咐,唯恐安排不周。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吃了个团圆饭,洒泪而别。刘仿儒满怀希望上了路,一路上晓行夜宿,不一日,来到黄河岸边,登上北去的船只。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滚滚的黄河水,迎着和煦的暖风,刘仿儒心潮澎湃,想起张学究和父母的殷殷教诲,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求取功名,上报朝廷,下报恩师和父母,不让他们失望。
漂亮的街道大气的民宅很快船只到达黄河北岸,刘仿儒谢过船老大,付过船资,继续赶路。大约走出三公里,前面有一片小树林,由于天气炎热,刘仿儒本来打算在树林旁小路边休息一下,没成想突然遇到几个打劫的土匪,从树林里猛得窜了出来。个个凶神恶煞,手里拿着利刃。几个人一看刘仿儒是一介白面书生,身后背着一个大包袱,断定包袱里有不少金银财宝。于是咬了咬耳朵,吹了声口哨,不容分说,就一起拥上前,把刘仿儒摁倒在地,强行将他身后的包袱撕拉下来,抢劫一空后,一溜烟似的,逃之夭夭。
刘仿儒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眼睁睁看着这伙强贼的背影消失在树林深处。他顿足捶胸,嚎啕大哭。换洗的衣服和川资路费都被抢掠一空,这可怎么办?回又回不去,往前走又没有了盘缠,一下子刘仿儒就陷入两绝境地。想到恩师和父母的殷切希望,想到自己未来的前程,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上,绝不能打退堂鼓呀!“开弓没有回头箭”,刘仿儒擦干眼泪,坚强了许多,横下来一条心,决心继续北上。
一路上,历尽艰辛,渴了就喝点儿湾水、河水,饿了就到老百姓的门前要点干粮,晚上露宿荒郊野外。这天终于艰难地来到了禹城县西南小刘村。
“屋漏偏逢连阴雨”。连日来,由于心情低落沮丧,急火攻心,加之天气炎热,又吃了发霉食物,刘仿儒中了暑,又突然得了痢疾,引起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当场休克,昏死在小刘村张善门前。
小刘村的民居张善两口子有事正准备外出,两人刚走到大门前,就发现有一个年轻人躺倒在地上,就赶紧跑过去,将右手食指贴近刘仿儒鼻孔处试探了一下,感觉还有轻微的气息。得知这个人还没死,就决定救他。张善本来就是个乐善好施,为人仗义的好人,是村里出名的大善人。见有人遇到难处,就急忙把刘仿儒抬到家里炕上,喂了几口水。然后赶紧跑到杨圈街,请了最好的郎中“王神仙”过来瞧病。张善简单地通报了一下病人病情,“王神仙”备好药箱带好应用之物,两个人马不停蹄就赶到张善家。“王神仙”给病人把了脉做了检查,查处病源,并开了几副药。张善跟随“王神仙”回药店抓来药,事不宜迟,点起炉灶,亲自为刘仿儒煎汤熬药。您别说,“王神仙”不愧号称为神仙,一副药下了肚,刘仿儒似大梦方醒一般,立即药到病减。交谈中,才知道是陌生人张善两口子救了自己。便拖着病体从炕上爬起来,直给两个人磕头,感谢张善夫妻的救命之恩。
刘仿儒就把自己进京赶考、树林被劫、要饭路过此庄的经历一一告诉了张善。张善很是同情,就好言劝慰刘仿儒:“既然你来到我这个小村,说明咱们就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嘛!”,“兄弟,你尽管养病,别的事情先不用管,一切等病好了再说”。等到几副药用完,又巩固了三副,刘仿儒病体竟然神奇般的彻底康复了。
因距离进京赶考的日子越来越临近,刘仿儒就向张善提出告辞。张善知道刘仿儒的盘缠被抢,已是一无所有,就连忙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又向村里的富人借了部分银两,怕刘仿儒耽误考试时辰,就急忙把自己的坐骑大青驴送给刘仿儒,以方便他赶路。刘仿儒再次被张善的义举所感动,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发誓将来如考取功名,一定加倍报答。张善打发刘仿儒上路,两个人更是难舍难离-----
刘仿儒果然不负众望,经过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功名,并连连获得提拔,后被朝廷擢升为一省最高长官,并成为封疆大吏。
小刘村的狮子桥桥头的村碑狮子桥全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了数年,有道是“吃水不忘开井人”。刘仿儒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只是处于公务缠身,不能立即抽身专程前去相见。一天,刘仿儒终于下定决心,亲自骑马带领一帮随从下人等来到小刘村。睹物思情,“不远千里,故地重游”,不免有些激动。刚到院子,就见自己的救命恩人张善夫妻和他的两个宝贝儿子接了出来。张善和刘仿儒两个人是抱头痛哭,张善妻子在一旁也是落了泪。
哭罢多时,两个人携手来到屋内,分宾主落座。刘仿儒重新施大礼参拜。张善赶忙将刘仿儒扶起,两个人重新归座,张善妻子一旁献茶作陪。两个人千言万语说不尽知心话,分别诉说这些年的酸甜苦辣。张善又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过来参拜叔叔,一家人早已是欢声笑语,聊个不停。小刘村的乡亲们也早早得了消息,门前立刻聚齐很多人,熙熙攘攘,在张善院外面指指点点,唧唧喳喳,好不热闹。
新发现铁矿正在勘查一连住了三天,刘仿儒因公务繁忙,不能久呆,便与张善夫妇道别,准备打道回府。临行前,为报深恩,除给张善夫妇留下很多金银财宝以外,还派专人留守此地,并联系当地府衙,并帮忙出工买料,计划将刘府房屋重新进行翻修。不长时间,张善夫妇的土草屋就全部变成了青砖大瓦房,并修建起高大宽敞的大门,大门左右两侧各安置一块汉白玉石狮子,门前又修成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牌坊,上书“德泽乡闾”四个大字,以此来表彰张善的德行。字的意思是“仁德广布,惠及乡里”-----
两位被采访者:刘吉利(左),刘吉水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注:本文由人文禹城作者王河北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