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镇军屯“盐山子”的神奇传说
文
李付春
禹城市伦镇有个村叫军屯,二十年前隶属袁营乡辖区,在乡政府驻地北一公里处。一说军屯,肯定与屯军有关系,的确不错。当年大清朝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军队曾驻扎于此!故曰:军屯。
其实,在清朝以前,该村名为“徐屯”,因为徐氏太祖曾驻扎于此!后明朝皇帝大肆屠杀山东居民,山东人数逐渐减少。军屯村徐氏家族未能幸免!为使国内人口均衡,山西洪洪洞县人口迁移至山东,一部分山西人驻扎于徐屯,也就是徐屯的叫法。直到大清朝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军队曾驻扎于此,后改名军屯,一直沿用至今。
在军屯村西北米处,有一座土山,名曰“盐山子”。此山见诸史册记载,最早可上推至宋朝,至今已千年有余。山体呈南北走向,方圆数百亩,至今未开垦,仍属荒山草地。
不过,笔者在赶写这篇稿子时,曾到“盐山”一游,发现盐山子已成为村内重点保护项目,立碑种树,祈求护佑村中百姓平安吉祥。
这座土山流传于当地的诸多美丽传说,为盐山子蒙上了一层传奇的面纱。此山让人们感觉神秘的不仅是那些无根无据的传说,其真实故事也不知其数。
清光绪二十四年,当地逢遇水灾,全村男女老幼聚于此山,水涨山高,村人幸免此难。且有女婴降生此间,母女平安。也有相传,此山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的埋葬场所,是一神山。每逢村内大雨滂沱,村民全部躲于此山丘得以幸免于难!
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第三团第二排排长李克,接上级命令,秘密夜间护送一名首长,自高唐至晏城,当行至盐山子东北约米处时,恰与日军相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敌强我弱,我军边打边退至盐山子,依此山地势作掩护架起机枪,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
忽然间,西北风大起,乌云蔽日,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日军在这沟壑纵横之地,迷失了方向,团团乱转。在慌乱中,日军迅速撤离。我军二排顺利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一九八五年秋后的一天,一伙狩猎的外地人,打猎到盐山子周围。其中一人发现一只野兔在盐山子东坡蹦蹦跳跳,他立即举土枪射击,土枪未爆,他欲上药再射。此时,有一名叫连昌的猎人劝说不可再射,此人不听,“砰”的一声,枪管炸破,野兔毫毛未伤,而射击者伤及自己的眼睛。后来听说那人花了好多钱也没有治好自己的眼睛。
说到此山不仅“神”,还有更“奇”的传说。此山山体分两部分,前段呈鱼脊状,后段呈半球形。最神的说法是它在不断的长高,特别是后段。
听本村族长李锡友说,他小时候后段就比前段矮的多,如今,两段基本持平。更奇的是前段的最前端呈弓形,人们称之为“南门”。别处野草杂生,唯独此处寸草不生,听老人们说自古就这样。
有关南门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南方道人,此人“道术高明”。有一天子夜时分,他用法术打开了大门,里面竟是另一种世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黄金铺地,白银为墙,男耕女织,一片祥和,犹如世外桃源,一切都那么尽如人意。他走到一磨棚前,发现被磨的豆子金光闪闪,他心生邪念,偷了一把,装入腰包。但在这世外桃源之中不容邪念丛生,他被赶出大门。沮丧的他想用那几粒金豆子来弥补自己的悔意,不料,那几粒金豆子顷刻之间变成了小泥球。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既然人们都听说夜幕降临之时,盐山子就会呈现一种繁荣的古代集市的繁荣街景,俨然一副“清明上河图”的样子。村子里的人家里遇到困难,虔诚的人们带着纸香在“城南门”燃着,说出自己的需要,一路上口中有词,说一些感恩的话语,等回到家以后,所需的东西及钱物都会在大门口放着呢。
当有人真正穷得揭不开锅了,去讨要点粮米,孩子要去科考,需要盘缠,孩子有病需要求医。只要虔诚地去求助,都会有求必应,并且所需都是刚刚好。
有人家需要婚丧嫁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村里没有那么多桌凳。只要第一天晚上去求助,次日黎明之时,推开大门,就会有足够的桌椅板凳。不过,用完以后,要送到“城门”,焚烧纸香,外加少许供果,说声感谢。然后转身离去就行,不要回头看,等第二天早晨再去看看,桌椅板凳都已收回,地上连印迹都没有,只有焚香烧纸留下的灰烬。
再后来,有些贪婪之人,当自家去索要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米粮和银两;也有人借来桌凳归还数量不足等现象。可能惹“城内”大户人家的或掌门人不满意,后来再去烧香焚纸索要或者借东西,也就不再灵验。这主要是村里个别贪婪之人给把村民与盐山子“城内”的“路”堵死了。
这些美丽的传说尽管很神奇,但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经历过,连村里十几岁的娃娃也都知道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
无论怎么样,只是美丽的传说,有真也有假。但有一件事是可以推断成立的,那就是盐山子肯定与盐有关。
伦镇军屯村以北,方圆千亩土地几乎都是盐碱地,过去人们食用的盐都是硝盐,也就是从盐碱地表层的土中,利用比较古老的土办法,把硝盐提取出来,供人们食用,收集多了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回所需粮食等物品。
我斗胆假想一下:一伙非常精明的外地人,来此考察以后在盐山子附近安营扎寨,建立一个硝盐“加工场”,有人去周围收集盐碱土,有人在此提炼硝盐,当然还会有人去贩卖。他们把提取硝盐以后所剩的大量盐土都堆积于此,故成了后来的盐山子。
军屯村民看到的晚上灯火通明的场景是不是硝盐“加工场”的工人们在连夜加班?村民借来的桌椅板凳会不会就是他们提供的?这永远是个谜,也就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