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擦亮桑名片新华社客户端

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编辑高雪梅

山东夏津的椹农用传统的“抻包晃枝”方式采摘桑椹果

初夏,山东德州的夏津县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庆活动——为期28天的“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颗颗成熟的桑椹挂在枝头,饱满而可爱,令人食指大动。游客们站在桑树下,伸手便能摘取,扔两颗入口,甜美多汁。

目前,这里另有一场热闹盛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以下简称为“研讨会”)系列活动,来自政府、学界、企业、行业组织、媒体等约人参会,7万余人线上观看。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既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亦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及“立桑为业”的大背景下,这座黄河故道旁的小城,该如何激活桑资源、擦亮桑名片?又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

黄河故道

夏津位处鲁冀交界,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自西汉置县,距今已有2多年。历史上,黄河干流多次改道,其中两次流经此地,行水余年,为这里留下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

在当地人民长期与风沙抗争的过程中,桑树由于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被选择为防风固沙保土的重要树种。到清代,桑林面积曾达高峰8万亩,树木繁盛、枝杈相连,“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大大改善了当地小气候和水土环境。

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这片古桑林几经劫难,至今保留有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桑树达2万多株,其中有卧龙桑、腾龙桑等不少千年古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思维的驱动,由于经济收益低,古桑树群曾再次面临砍伐危机。

“以前,桑椹果放不住、运不出、不值钱,是‘不长腿’的作物;头天下午摘了,果农用‘洋车’驮着俩篮子,当夜赶上百里地到德州、禹城等地出早市,能卖个几十上百元就不错,过了午连白送都没人要。”夏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民对《瞭望东方周刊》如此描述果农曾经面临的“窘境”,“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生态意识的加强,椹果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大家猛然意识到这片古桑林是个‘聚宝盆’。”

从不值钱的作物到人们心中的“聚宝盆”,中间不过短短十几年。

张建民介绍,夏津激活古桑资源始于7年开发建设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该园总投资15.6亿元,面积达12.8万亩,含“一带十园”,桑树相对集中的“颐寿园”为核心区,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园内有“福禄寿喜”四大树神、北斗七星古椹树等多个景点。次年,第一届椹果生态文化节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四届;游客逐渐从周边县市扩展至全国各地。

千年古桑树——卧龙桑

在多数人以往的概念里,桑蚕乃江南水乡的风景,不曾想在北方黄河故道之处,竟有如此大片的古桑林,在黄河文化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景致与风情。

这里的百年古桑现仍根深叶茂,冠幅可达10米;据介绍,由于北方桑树多为乔木,南方桑树多为灌木,因此北方惯称“桑椹”,南方则多称“桑葚”。前屯村拥有夏津县最古老的一棵桑树,树龄达多年,现每年仍可产果逾斤,被当地人尊为“万椹之母”,该村也被称为“椹王古村”。

由于独特的观赏价值,古桑树群逐渐成为夏津旅游开发中的支柱项目,以树为媒,以果传韵,深挖农桑文明,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年,夏津县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评定为“中国椹果之乡”。数据显示,年夏津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县GDP的7%,而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县旅游产业的占比达60%。

“到黄河故道看古桑、吃桑椹。”现在,夏津的古桑树群已远近闻名。每年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观光旅游的游客逾万人次,公园门票、旅游商品收入、游乐收入、果品增值收入等旅游综合收入达每年6亿多元。

金字招牌

如果说,开发建设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夏津初期激活桑资源的重要手段,那么自年始,这里迎来了开发桑资源、擦亮桑名片的新阶段。

年4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山东省首个也是至今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遗产项目始自2年,全球现共有62处,中国拥有15处,是该项目的最早响应者和成功实践者,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

“这块金字招牌,为夏津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对夏津桑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起到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将整个桑产业发展推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张建民表示。

从联合国捧回殊荣后的第三个月,由山东德百集团投资的德百旅游小镇正式运营,其位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内,以齐鲁民俗休闲体验为契入点,设置了桑椹文化街、椹仙传奇游乐场等,既可以品尝本地特色小吃和桑产品,还可以体验炒椹叶茶、手制黑陶等传统技艺。

德百旅游小镇夜景

一年后,依托前屯村的古桑文化村落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结合乡村旅游,以庭院经济为主体,建有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杏屋书院等;打造了桑茶馆、野菜膳食馆、桑椹酒小院、桑黄养生小院等特色体验小院。该项目现已完工,正处于推广运营中。

年7月,“夏津椹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围绕古桑树群的产品深加工也逐步展开。

夏津与西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黄、桑籽油等,推动“桑”的全要素利用,开发出五大系列30余种商品,如桑椹干、桑叶粉、椹果白兰地、椹果冰酒、桑茶、桑皮纸等;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建设、总投资1.9亿元的古桑研究院也已初见成效。

在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里,张大爷正在养护他家祖辈传下来的18棵古桑树,他说,现在一棵古树一年至少收入上千元。

据介绍,夏津全县桑树种植面积现已达1.3万亩,年产椹果吨,其中古桑椹7吨,鲜果销量约吨。如今,夏津拥有椹果深加工企业近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近60家。各类产品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桑黄是夏津近两年重点打造的品类。桑黄是生长在古老桑树上的一种菌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且十分稀缺,被誉为“妇科圣药”和“森林黄金”。夏津建设了桑黄生态园,并推出桑黄片、桑黄糕、桑黄茶、桑黄酒等产品。年,桑黄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定为中药名。“桑黄之都”成为夏津的建设目标。

张建民介绍,“十三五”期间,夏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0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94亿元,“老树新花,古为今用。从有‘身份’到有‘身价’,夏津桑椹在酸甜味中走出发展之道。”

立桑为业

新的大好机遇接踵而来。

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为《行动计划》),“坚持立桑为业”被明确写入该文件中。

“立桑为业”最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于十年前提出。这一理念的背后,是向仲怀团队于本世纪初完成了“家蚕基因组”和“桑基因组”两大基因组计划,推动了传统蚕桑学步入现代学科行列。

所谓立桑为业,简单理解就是以桑树为核心,拓展新用途,进行各环节、各产业链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桑”产业群。而此前,桑树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为养蚕制丝服务。

在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桑蚕丝绸产业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拥有桑园面积1多万亩,桑蚕茧产量近70万吨,总产值多亿元。

采桑茶

“立桑为业”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比如,据向仲怀团队的研究,桑树中含有多种蛋白质,仅叶片中就有0多种,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远高于大豆和苜蓿,乃“蛋白质制造工厂”。因此,它为蛋白质饲料资源开辟了重要渠道。

目前,中国大豆对外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向仲怀撰文称,如果将大豆粕在饲料中的比重由现今的30%降至27%,3个百分点可以减少豆粕用量万吨,折合大豆约万吨,可以缓解进口大豆的压力。

桑树浑身都是宝,它诞生于中国,是一种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中国是世界上桑树品种最多的国家。《本草纲目》中关于桑的记载长达数页,“春取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一株桑树,四季入药。”

84岁的向仲怀现在是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的名誉主席,该集群成立于年5月,以丝绸桑蚕品牌企业为主体,以国家桑蚕丝绸科研机构为支撑,以行业领军社会组织为智囊,致力于促进中国丝绸桑蚕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之一即是该集群。

集群副秘书长郑林告诉本刊记者,集群现已拥有80多家成员单位,致力于建设包括政策库、专家库、数据库、品牌企业库、案例库等十大资源库,聚合产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行动计划》中有这样的表述:蚕桑丝绸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聚集大量中小微企业、农户、商户、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

郑林梳理“桑”衍生出的产业链,涉及丝、药、酒、茶、食、饲料、生态等,他总结:“锦绣衣被一根丝,国之瑰宝一味药,紫气东来一壶酒,甘凉清补一碗茶,浓香异彩一杯汁,食药同源一桌席,绿水青山一日游,沧海桑田一台戏,天然无抗一槽料,生态修复一片蓝。”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如下目标:到年,实现种桑养蚕规模化、丝绸生产智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化。

补齐短板

和自己的过往相比,夏津在激活桑资源、擦亮桑名片方面已经颇有成就,但站在更高的视野观察,仍面临不少困境,许多短板亟待补齐。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张建民列出了很多“短板”:椹果采收季节性强,旅游旺季时间短;鲜果保鲜期短,保存和运输较困难;品牌不够响亮,龙头企业欠缺,市场竞争力弱;深加工产品有待开发;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较贫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郑林表示,目前,在国际上,中国的整个桑蚕丝绸产业都仍处于中低端阶段,有好的原料,但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获取的是低利润率、低附加值。

“要不断赋能,尤其是科技赋能,价值提升空间会很大。”郑林举例说,夏津古桑的种质资源非常好,如能结合基因重组技术进行栽培,适应性会更强,产出和效益也会更高。

“让农业文化遗产‘响’起来、‘活’起来”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与会专家或介绍了经验,或给出了建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建议,农业文化遗产地应以“农”为根基、以“文”为神韵、以“旅”为表达,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要实现动态保护,关键是发展,“四合”则是发展的路径;“四合”具体为: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区域联合。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来自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楼黎静介绍了湖州经验: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保护与发展长效机制。据悉,湖州市政府每年配套相关专项资金余万元,至今市、区两级财政已落实专项资金近万元;这里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农业文化保护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核心区开展生产等。

外部大环境方面,郑林认为,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都在助力这个古老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张建民则欣喜看到了山东省近年来着力打造“好客山东”品牌、推进文旅融合给夏津带来的助力。

“借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夏津已经做好了腾飞前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可以实现更好的谋篇布局。”郑林这样评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