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故事胡同口儿的喜悦吴昆播讲系列四

这是一个真实的家庭故事,这是一段难以抹去的岁月划痕,几代人的辛酸、苦乐与甘甜,见证着中国的巨变、禹城的发展。

故事里,可能有你见过的景,可能还有你认识的人。

本平台(人文禹城)独家推出由禹城润禹水务公司职工吴昆创作并播讲的纪实故事《人在旅途》。今天刊发第四篇

胡同口儿的喜悦

《人在旅途》

作者/吴昆

第四章

“哥,我把你的大金鹿车子给卖了,对不起……”

“没事,只要你没事就行,你卖给谁了?”

“卖给在棉纺厂收破烂的刘师傅了”

“好了,我知道了,你先眯一会儿吧”

回到家,春生马不停蹄地凑了一百二十元去棉纺厂找刘师傅要车子去了。原来,这辆车子原价一百七十元,冬青卖了一百二十元,春生一月工资才十八元,可想而知,十八元中还得去掉生活费,很长时间才能攒够买车子的钱,但妹妹摊上这种病,他有苦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三年后,父亲吴风任和奶奶吴田氏相继得脑出血去世,冷酷的现实再次摆在面前,生活的沉重让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底气不足,就像在泥地里拉车一样举步维艰,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过上好日子,却又叹息着那一遍一遍不成熟的思路。

如今这个小卖铺还是母亲的主意,老人名叫秦淑兰,在百货大楼上班的几年中颇有些买卖眼儿,于是她与儿子、儿媳商议该如何办理此事,儿媳名叫范丽华,过门儿后接了公公的班,国家有政策,给照顾了一个子女接班的名额,于是范丽华的身份证便改成了吴丽华,这样就符合接班的规定了,毕竟在八几年棉厂是好单位嘛。

老母亲发现儿媳平时言谈很外向、很灵活,不像自己的儿子似的老钻牛角尖,于是她便建议儿媳去跑跑此事,儿媳马上买了禹王亭白酒、糖水葡萄罐头去给分管的领导送礼。

领导一开始很不高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后来被诚意所打动,也看在这家人确实不容易的份儿上,便逐级汇报了上去。因为父亲吴风任去世时交给大儿子一个任务,那就是把在老家生产队牛棚放牛的弟弟吴风同接过来养老送终。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要支出一部分来赡养二叔,这让家属院的所有大人们都看在眼里,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同情着这个家庭,物质上的不富足让每个人看起来都有些难以言喻的苦涩,这种苦涩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时间的压抑,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心底呐喊。

领导批准了,在家属院门口建两间平房,费用自理。翻老底、找民工、进砂石料、砖瓦预制板,最后终于开张大吉了。大到烟酒糖茶,小到针头线脑,想百姓之所想,方便了很多近旁的人们,而且价格低廉,为了长远利益捞些回头客嘛。此时,小卖铺的每笔交易都能给家庭成员带来灵魂深处的喜悦,特别是三闺女小红,吃糖喝汽水再也不用发愁了,甭提多美了。

禹城开拓路老禹王亭酒厂门前大街(资料图片)

唯独冬青是不高兴不开心的,她是文学青年,人间烟火看得是比较淡的,她认为精神上富足比什么都强,平时庄子的文章读得比较多,受他的影响比较深,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却鄙弃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游戏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并自我放逐,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欢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当然了,庄子的才学不可小视,但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大部分老百姓只认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任何心情来考虑哲学的字字句句。

注:文中图片未有说明的,均为网络配图

(未完待续)

连读

▲禹城故事:车站油棉厂,有个疯姑娘(播讲连载一)

▲禹城故事:忙乱的小卖铺儿一家人(吴昆播讲连载二)

▲禹城故事:“疯姑娘”普陀山遇救助(吴昆播讲系列三)

人文禹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