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神话传说在登封流传甚广,可谓妇孺皆知。登封的蛟河现在亦称焦河,传说就是大禹治水时,想用火烧的办法逼出蛟龙,结果把两岸都烧焦了,故名“焦河”。禹王锁蛟的故事,登封人都知道,全国有多处锁蛟井,登封的锁蛟井在唐庄屈村和郭村之间的白圪垯庙。登封城北的启母石与《淮南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的记载最为吻合。即使大家后来因其石缝里有铜钱捣鼓不出来而叫它金钱石,但还是有人不断到那里浇香祈子,或者认其做干娘。再加上启母石后万岁峰上的匾挂石崖,人们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上天给大禹挂的匾,因而又衍生出崇福宫的故事。徐庄有个禹洞,是登封最大的溶洞、山洞,传说是大禹治水休憩、藏宝的地方,现在是登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洞下的河人称禹洞河,村庄人称禹洞河村,洞中的地下河也称禹洞河,老百姓相传“过了禹洞河,金银财宝无法驮”。可以说,大多登封人都是听着大禹神话传说长大的。
我的老家是君召乡常寨村,我们所说的东河就是伊河支流常寨河,从小就在老家大门前的大皂角树下听爷爷讲述“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的传说,讲述“一打轘辕关,二打水泉口,三打龙门口”的故事,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村西边有个禹王庙,又称水王庙,传说以前供奉尧、舜、禹、汤,方圆几个村的百姓都到那里祈雨,非常灵验。前孟村的禹王庙祈雨不下时,人们就把庙里的猴爷像抬出来放到日头底下晒,据说不到三天就会下雨。
登封流传的大禹神话传说很多,据统计有70多篇,是全国大禹神话传说最为丰富的县市,而每一个神话传说又都有一处风物或古迹相照应,大禹文化遗迹也有70多处,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最多且最集中的县域。登封与大禹有关的禹王庙、水王庙、三官庙、启母庙、少姨庙也很多,这些庙宇以及启母石、照爷石、磨斧石、试斧石、蛟王石(禹影石)等风物,是大禹神话传说的最好载体。
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的搜集、整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韩有治老师的自发搜集、整理阶段,他共采集到近20篇,分别是在中岳庙、石羊关、贾村、韩村、石纽屯、书院村等村搜集的,这些神话传说后来收入韩老师年由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嵩山民间故事》一书中。我在年编辑出版《大禹与嵩山》,年编辑出版《登封大禹神话传说》时,曾专程到韩村和爱民路水利仓库附近韩老师家中专门核实他采集的时间和讲述人、讲述地点等,韩老师记性非常好,他回忆采集时间最早是在冬听他娘贾氏讲述的《挪宫》,年春在城关镇书院村杨家门听杨松山他娘讲述的照爷石的故事,而其他则分别采集于年、年、年,给他讲述大禹神话故事最多的就是中岳庙老道长孟明林和韩村的赵宗义,韩老师的父亲韩三池也给他讲述有《崇伯点化》。我常说,登封大禹神话传说韩老师收集最早、收集最多,是当今登封大禹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登封大禹神话传说搜集整理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是河南大学在登封的采集,二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要求各县编辑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这一时期,冯辉老师听宫熙老师讲述整理了《启母石》,甄秉浩老师搜集整理了《太室山和少室山》《五指岭》《代姐育婴》,耿炳伦老师、张存义老师搜集整理了《石门沟》,王鸿钧老师、耿直老师也整理了几篇,这些神话传说相继收入《登封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和海燕出版社出版的《中岳风物故事》等书。
登封大禹神话传说搜集整理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发起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求各县市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县卷本,申报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当时,我任登封市文联副主席,一方面上班时和办公室的李有德、张小伟等不断下乡采集,一方面节假日和妻子王巧玲一起下乡搜集。听李有德、耿直、王振北、乔红伟、秦福杰、李刚等老师讲述了不少大禹神话传说,并加以整理,这次收获比较大的是搜集到了禹洞、启母冢、水三官庙、石簸箕、长岭山、禹影石、马蹄石、龟坡寨、景店小米等大禹神话传说。另外,傅占军老师还搜集整理了独脚舞、三过窑、神蜡等故事,王剑松在“走进嵩山”系列报道中也搜集到了大禹镇海石的故事。我也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口述,由王巧玲整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下车泣罪》《禹拒美酒》《大禹与筷子》《禹铸造九鼎》《禹都阳城》等传说。乔文阔在创作小说《大禹演义》时,也搜集到了一些传说,并从郑大图书馆复印了不少大禹神话资料。
年后,我仍继续注重大禹神话传说的搜集整理。因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时,时间紧、任务重,认为韩有治老师在石纽屯一带搜集过,所以没到城西石纽屯一带搜集,因为年以来赴四川北川、山东禹城、浙江绍兴等地参加大禹文化研讨会时,北川的谢兴鹏老师给大家敬酒时,总是用学生的四川口音说“我是大禹故里人”,而接触到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大禹出生于四川只能是传说,不可信,因此我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