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通讯员宫玉河王河南德州报道
“村民们请注意了!今天,市农业银行的信贷人员专门来我村,为我们建立信息档案。只要大家建立起这个档案,就可以利用自己输入的财产信息直接获得授信,办理信用贷款,再也不会为找担保、找抵押费脑筋了。这是党给我们乡村振兴又送来的一项惠农好政策,大家一定要充分运用好。有资金需求的,请抓紧到村委会里来当面咨询。”禹城市十里望镇大王楼村的大喇叭广播里,村支书那洪亮有力的声音瞬间通过电波传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
虽然是小暑时节的下午,热浪滚滚,署气逼人,但不一会儿,村委会里就陆续来了咨询建档的村民。王国庆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利用村庄靠近县城的地域优势,靠跑运输发了财,致了富。但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输成本的提高、资金缺口也变得越来越大。到几家金融机构贷款,光担保和抵押就让他求了不少人,费了不少功夫。他家里现有一辆新型运输车辆,有家庭轿车,还有在县城里买的一套全款楼房,当听农行工作人员介绍,建立起信息档案后,就可以直接导入白名单,获得授信,并能随时通过农行掌上银行直接办理贷款,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老王一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就抓紧领着农行工作人员到他承包的责任田、到他的家中核实相关信息,一番填表、拍照、征信授权签字、录入相关资料后,就顺利获得了自己的信用档案。王国庆建立的信息档案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该村名副其实的第一户信息档案。建完档案的王国庆高兴地对农行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众说:“以前办贷款都是人托人,脸托脸,找熟人,跑县城。今天,人家农行干部亲自上门来为我们服务,建档案,就能授信给贷款,真是太让人激动了!感谢党,感谢农行呀!”
村委会成员王昆是个30岁左右的后生,他肤色较黑,一米八五的个头,透着健康、精神和机灵。领着农行建档人员走进他的农家小院,一下子就把人们的眼球给吸引住了。只见他家的院落一分为二,分为前后院。前半截院子里径直趴着9头鲁西大黄牛,正在聚精会神地反刍着食物。走到他家院子的西外墙,停着他用来跑运输的一辆大货车和一辆家庭轿车。靠养殖和运输起家的他,很快就建起了该村第二户信用档案。
咨询建档的村民越聚越多,这可忙坏了农行的工作人员。聪明能干的村支书不一会儿就熟悉了相关的建档流程,便自觉地充当起建档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和协调员。村里有个因病致贫的低保户刘云良,一直享受着村里的低保,这些年靠着村委会和乡亲们的帮助初步摆脱了贫困。村支书积极给农行工作人员介绍刘云良的情况,并鼓励刘云良抓紧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推荐他靠着养殖家畜致富。当建起自己的信用档案后,刘云良高兴地对乡亲们说:“总书记说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人勤地不懒!我一定要跟上致富的节奏。我有我的小计划呀!准备利用空闲的宅基地养上一批养,继续靠着大家的帮助赶上大家伙儿致富的脚步!”
“那一年,一个金融机构推广八户联保贷款,有1户因经营不善外逃无下落拖欠下贷款,造成我至今有不良担保信用记录。到现在还无法正常办理银行贷款业务。现在农行的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办公,只要有土地房屋、有财产,有自己从事的产业,就能靠着自己的信用授信办贷款,多好的政策呀!真是太好了!大家可一定要守信用,按期归还呀!”。王振堂老人一边羡慕着“信用建档”这件大好事儿,一边现身说法,提醒大家保护好自己的信用记录!
太阳西沉。落日余晖下,树梢开始轻轻摇动,一丝凉风吹来,大王楼村笼罩在一片安静、祥和、舒适和谐的氛围里。农行工作人员谢绝了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民们的诚恳挽留,踏上了回城之路。盘点当天下午的业绩,一共为大王楼村12户村民建起了信息档案。看着满满的收获和成绩单,大家暂时忘却了浑身上下的疲惫。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路上,大家高兴地畅谈着党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不知道是谁,竟然高兴地唱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经典传唱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