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5/content_20140087.htm
禹城徒骇河支流名称考
任何一条河流的背后都蕴含着厚重的民族历史。
——题记
徒骇河是德州境内的三大河流之一,也是禹城市内最主要的河道。
相传禹疏九河时,“以徒众起”,故曰“徒骇”。徒骇河故道,历经沧桑,其道已湮,故迹难寻。现禹城境内之徒骇河是宋朝末期,为保漕分洪,沿古代黄河、漯水之故渎开挖的一条顺水河。此河,宋朝时称漯河,明朝时称大土河,新中国成立前其支流主要有管氏河、四新河、担杖河、圣经河、苇河、赵牛河、邓金河、施女河、关苇沟等。
管氏河
《茌平县志》载:清康熙年间,茌平县典史管士廉为排泄其村——茌平县管庄附近之积水,组织民众沿东汉黄河故渎开挖的一顺水河,故名管氏河。
《禹城乡土志》载:管氏河自茌平(今高唐)刘庄入境,至禹城水牛李入漯河(苇河)。
四新河
为古漯川之故渎。咸丰五年(年),清政府为镇压驻茌平县冯官屯的太平军李开芳部,以水代兵,掘运河水淹冯官屯,太平军失败。事后,为排除积水,掘其河行入漯河,称“德胜”河。民国时期更名为新河。
年,冀鲁豫边区运东专署组织聊城、茌平、东阿、阳谷四县民众疏浚后,为彰显新解放区四县民众之本,定名四新河。
担杖河
据清朝乾隆《齐河县志》载:此河开挖于明弘治十七年(年),亦称赵牛岔河。故河源自齐河兴隆庄至禹城水牛李入苇河,长约二十余里。
此河连通赵牛河和苇河,可调剂两河水量,其作用类似于挑水的担杖。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中,赵牛岔河之官方名称渐渐被担杖河名所取代。
圣经河
《禹城县志》载:禹城南八十里,有一河,名圣经,起于禹城县杨集南洼,沿东北至禹城县神庄入赵牛岔河(担杖河)。
春秋时期,圣经河一带处于齐国和赵国交界处。相传孔圣人周游列国时,曾经此河,到达赵国,故后人将该河命名为圣经河。此河后来改造湮没为农田支沟,但仍沿用其名。
苇河
苇河,亦名漯河,为黄、漯之残段。《禹城县志》载:漯河自茌平(今高唐县)至禹城邵庄入境,经顕湿桥(今李法桥)会管氏、圣经、担杖河经水牛李、水寺、杨圈至尉庄北三岔河入徒骇河。《大清会典》载:此河宽平,芦苇丛生,俗称苇河。
赵牛河
俗称牤牛河。原为古漯河、源河之故渎。宋朝时称利民渠。
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年),齐河知县赵清、县丞牛文增为排泄长清、齐河、禹城三县洼地积水,集夫开挖利民渠,后改成赵牛河,以纪念知县赵清、县丞牛文增之不朽功绩。因区域的历史变革,现赵牛河之部分流域在禹城境内。
邓金河
为古漯河、源河之故渎。《禹城县志》载:清光绪二十九年(年),齐河知县邓际昌与禹城知县金猷大商定,共同集合齐、禹两县民夫,开挖的一条排水河道,故名邓金河,沿用至今。
施女河
原名十里河。古漯川之故渎,据《禹城县志》称:“城西南十里屯(今石屯街)前河名十里河”,又称石榴河,今称为施女河。
它源于伦镇大城子坡北。据老人相传:施女河的名称源于沿河施姓女子的凄美爱情故事。
近期,禹城市人民政府正在规划施工的“施女湖”公园便依托施女河而建。
关苇沟
原为汉黄、漯之故渎。《禹城县志》载:清乾隆十八年(年)禹城知县韩锡胙,为排除辛寨周围积水,集夫开挖了一条由铁匠李(大李)东北经庄科至雷庄入苇河的河道,长18里。
年,禹城县政府组织民工沿原河故道开挖了由关庄至金曹入苇河的一条排水沟,改名关苇沟。
新中国成立后,禹城县(市)人民政府多次组织民工对徒骇河流域进行治理,新开挖了赵牛新河、新赵牛河、友谊沟、团结沟、丰产河等多条子河,形成了较完整的灌溉、排涝、泄洪体系。
河道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历史。愿我们以史为鉴,知兴衰,珍惜现在,开创未来。
张剑迟:德州禹城人,教师,工作之余喜好家乡人文轶事的搜集整理加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