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非遗,总这么让人深深迷恋。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是龙城最耀眼的符号!国庆期间,常州发布开设“文脉颂中华”专栏,带你领略常州非遗的魅力。
禹城酿酒
在武进礼嘉禹城的村民徐英家里,有一个典型的苏南农村的酿酒作坊。在这个作坊里,徐英夫妻和老母亲陈小妹三人,分工合作,酿出了不同度数的米酒,这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着很多细小的技巧,他们家酿制的米酒被评为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酿酒风俗
自古以来,在常武地区的一些农村便有自己酿酒的习惯,每家每户在大米收割的季节,留下一部分米专门用来制作米酒、白酒,逢年过节时,这些酒可以拿出来和亲朋好友分享,如果酒做得特别好喝,会倍受乡亲们的推崇。
然而由于农村的日益城市化,不少农村居民拆迁住到了城市中,农村家庭酿酒也没了场地。记者在徐英家的三层老宅里看到,好多个房间成了主人的私人酒窖,里面收藏了主人精心酿制的上千坛陈年好酒。
几百坛私人珍藏的年份酒
非遗
几十年来,徐家的做酒本事是名扬村里村外,直至今日,徐英和丈夫继承了这个手艺,虽然父亲去世多年,但母亲陈小妹还是会亲自把关所有环节,徐家的工艺水平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成为武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现在想要喝上那种味道,都不容易了。”徐英的村邻王先生说,现在会酿酒的大都是年纪很大的人,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学,民间的酿酒技艺逐渐开始失传了。
制酒工具
酿酒工艺
做酒绝对是个体力活,也是个讲究活儿。徐英的丈夫蒋志丰给记者介绍了米酒的大致工艺:浸米——蒸饭——淋水——拌曲——下缸发酵,这是基本的五部曲。这说起来简单的五部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巧,酿好酒的关键除了原料辅料的选控,工艺细节上的把控是重中之重。
大米的清洗浸泡
米饭下缸发酵10天左右,再加上水进行二次发酵
每一口大缸里都在上演着“发酵”的故事
将米酒放入铁锅内,将分离出来的酒糟拌上砻糠灰均匀,置于铁锅上的甄桶内,甄桶上面是装满冷水的锡锅,用于加热蒸煮。这个做法是利用沸点的不同,把米酒中的酒精,水,芳香物质,高级醇酸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蒸汽遇水冷却通过竹管流入酒坛,这就是白酒。酒流出来的度数不同,要凭肉眼看酒的泡沫状,来分别酒的度数,拿捏到52°为准,作为行家的蒋志丰会用两只碗来看酒的度数,刚出来的叫头酒,还有后来的叫尾酒,要掐头去尾。
放置砻糠灰
将分离出来的酒糟拌上砻糠灰均匀
做出来的酒好不好喝,一尝便知道。好喝的关键是什么,是无数道工序的精益求精。
徐英说,现在这行又苦又累,技术含量较高,季节化较强,场地限制,很少年轻人愿意去学了,可我把它当做喜欢的事情就不觉得苦了。我还是比较淳朴的想法,因为是手工,量有限制,对工艺还是要精益求精的。按照现在家庭成员的工作能力,一年自己和帮人加工一共5万斤米这样,希望酿出的每一坛酒都能给顾客带去难忘的味道,这就是我们全家的梦想。
小链接
武进的酿酒历史足有千年,由起初的低度甜酒到现在高度烧酒,酿酒技艺传遍各村各户。20世纪6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为节约粮食,政府一度禁止民间酿酒,70年代起恢复。近年来,逐渐从粮食酿制发展到山芋、葡萄等茎类、果品类酿制。
现在武进地区酿制的酒有粮食白酒、黄酒、葡萄酒、甜白酒等。平时,武进人习惯喝自己酿制的酒,并用它待客或送礼。
来源:中国常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