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有个村,是唱戏人建的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辛寨常庄,因“唱”而名(之一)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王家坊村西南四公里处,有一个叫常庄的小村庄。村子不大,余口人,村子四周一片绿树环绕,风景秀丽迷人。史料记载,该村已有余年的建村历史。有姓氏:唱、常、刘、孙、谢、张、安、辛、李、王、苏等。

常庄村位置图

常庄村隶属于禹城市辛寨镇,东靠徐庄村,西面与高唐县闫庄村搭界,西北和徐楼村为邻。它北依纯李,南临赵庄。环乡水泥路从该村中间南北穿行,村南一公里就是国道,村里的大街以及通往邻村的道路也全部都是水泥路地面,交通十分便利。

唱戏人立村

在常庄村西北老寨墙遗址外,有一处长满野草的荒地。听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这里原来是一片坟茔地,大约有四、五十个坟头。据说是“唱戏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戏子坟”。

因“戏子坟”所处位置地势低洼,加之年代久远,常年经暴雨袭击,坟头早已被冲没,现在已变成一片荒草野地。

唱家“戏子坟”所在地

要细说常庄村的历史,还得从这些“唱戏人”们说起。“常庄”原名叫“唱庄”。相传,该村由戏子“唱一方”及他率领的“唱家戏班”建立。“唱”,是以职业称谓为氏。

“唱”姓虽然在“百家姓”中并无记录,但现实生活中确有此姓氏。听村里老人们讲,明永乐年间(公元年),山西平阳人“唱一方”(真实姓名已无人能说清)出身于梨园世家,早年父母创办“唱家班”,以跑江湖演戏为生。

“唱一方”自幼受父母熏陶,酷爱山西梆子艺术,拜名师学艺,努力向名家学习。因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七、八岁时就已能跟着戏班登台献艺。后多年跟随父母戏班跑遍平阳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经过近十五年的舞台历练,“唱一方”因特别擅长表演小生,二十二岁就已成为戏班的“台柱子”,能独挡一面。

他基本功扎实,嗓音圆润,技艺娴熟,那美妙甜脆的唱腔、英俊洒脱的扮相、矫健敏捷的身手,一举征服了平阳一方的新老戏迷!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年轻人足迹踏遍平阳府的山山水水。因演技精湛,美名享誉一方,随即被戏迷们送了一个赞美的绰号为“唱一方”。

不久,“唱一方”和戏班的一位身材苗条、长相漂亮、嗓音清脆的小师妹孙小莲结为夫妻。孙小莲尤其擅长扮“青衣”。她饰演的小姐、丫环都富有刚柔相济、甜媚齐出的特色。结婚后两人恩恩爱爱,夫唱妇随,三年就生了两个大胖小子。“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时,“唱一方”的父母却突患疟疾先后去世。为养家糊口,“唱一方”和妻子含悲忍泪带着他的戏班,继续跑江湖卖艺。

旧社会,“戏子”的社会地位很低,得不到世人尊重,生活也过得异常清苦。主要依靠富人施舍和向观众要点小费,走街串巷讨要点儿粮食打发日子。

“屋漏偏逢连阴雨”。明初,山东等地因“靖难之役”,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等朱棣打败建文帝做了皇帝,遂继续沿用朱元璋的做法,由人口稠密的晋南地区向破坏严重的地区移民。

移民政策很苛刻,就连这些唱戏的“戏子”也难逃其厄运,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唱一方”和妻子率领他的“唱家班”,哭哭啼啼,挑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带着仅有的一点家当物品,极不情愿地跟随移民大队,由洪洞县大槐树广济寺领着“官凭路印”,在官兵监护下,踏上了漫漫移民征程。

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历尽千辛万苦。这一天,终于来到禹城县和高唐州搭界的一个地方。虽然此地一片荒凉,满地狼藉,但总算有了个固定的地方安身立命。夫妻商议之后,“唱一方”决心“既来之,则安之”,就克服困难,最后定夺,重建家园。一同来的戏班人员也积极响应。“唱一方”对戏班人员做出明确分工,有盖房的、有修路的、有开荒种地的。大家忙了个不亦乐乎,很快,此地便有了村庄的雏形。最后,经大家同意,由“唱一方”以职业特征立村名为“唱庄”。

常庄村街景常庄村街景

从此以后,“唱一方”和他的戏班就算在此地固定下来。每到大忙季节就忙着播种、收获。春冬两闲就继续排练节目,到各地走村串乡,巡回演出。后来,孙小莲又给“唱一方”添了两个儿子。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戏班的其他成员也都先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总算都过上了平安稳定的生活。

“唱庄”改名为“常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年,瘟疫闹腾得厉害,造成“十室九空”,唱家班也死了大多半人,后仅剩下几户人家。有一户常姓人家,也自洪洞县迁移到此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总算在异域他乡见到了老家之人,常氏内心格外激动,“唱家”就帮着“常家”,盖房安家。两姓人家虽为异姓,却亲如一家,和睦相处。也许是命中注定,天意使然,后经数年变迁,“唱家”男丁越来越少,“常家”则是人丁兴旺。“唱家”人不免越来越感到孤单和失意。

此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唱家的命运。有一次,“唱家班”又去夏津宋家屯子大集赶会演出,遭遇当地的地痞流氓欺凌。扮演“王宝钏”的小凤,因长得有几分姿色,被夏津一出名恶霸“花斑豹”看中。他不顾廉耻,光天化日之下竟然调戏民女,欲强行不轨。小凤和唱家班成员无奈只好反抗,和“花斑豹”带去的家奴们打斗在一块儿。演戏用的锣鼓器械都被“花斑豹”砸毁。后多亏碰上好汉“赛武松”拔刀相助,打跑“花斑豹”,“唱家班”才得以化险为夷,衣衫不整地回到家里。唱家老大和家人们失望之极,就仔细商量,决定自即日起,不再从事这个受窝囊气的行业,遂忍痛割爱,洒泪解散“唱家班”。

从那以后,唱家老小就彻底“脱胎换骨”,踏踏实实地种起了庄稼,当起了农民。后唱家老大做主,还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置办好一桌酒席,请常家户主和头面人物参加。“唱家”自愿自降一辈儿随“常”姓,后征得常氏同意,自此以后,村名就改称为“常庄”。

(左)张兴茂,(右)谢树军

被采访人(左)张兴茂现年78岁,(右)谢树军,现年53岁。

被采访人:张清文

被采访人:张清文,现年76岁,常庄村老支部书记。

被采访人:安树范,现年91岁。

(未完待续:请继续欣赏《辛寨“常庄”村》之二)

作者简介

王河北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