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山东禹城市房寺镇民间手工业生产多种多样,有的以副业的面目出现,有的以专业匠人的面目出现,但其业精者民间皆称为“匠”,当面称为“师傅”。一、做豆腐历史上做豆腐,先用水泡豆,泡好,上石磨推成“粕”,用粗布包好,挤出汁液,称为豆浆、浆子,余下的称为豆腐渣,豆浆放入锅中加火烧开,候其稍稍冷却,表面结一层皮,用一细木棍横置锅面,一粘一转,即可取一张全皮,此则称为“揭豆腐皮”或“挑豆腐皮”。可连取四五个,取出晾干,即为市上所见之腐竹。揭过豆腐皮之后,即在豆腐浆中加卤水,也有加石膏的,稍停,待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即结而为“豆腐脑”。这时,在卖豆腐的筐子里铺下笼布,将“豆腐脑”舀进筐子里,收紧笼布,上放重石,挤去水,豆腐就成了。卖豆腐就称这筐中的豆腐为“一个豆腐”或“一包豆腐”。若每舀一瓢豆腐脑于筐中加一层笼布,然后加更重的石头镇压去水,做成的就是一层一层的薄片片儿了,这就是市上的“豆腐皮”,也有的地方叫“千层豆腐”。到了20世纪90年代,做豆腐、做豆腐皮,磨浆都用专用的磨浆机了,压制豆腐也不用重石了,用“丝杠”压制。二、做粉条俗称“推粉”,营此业则称为“开粉坊”。本地一般用地瓜制作。将地瓜粉碎,过罗,去渣,取出淀粉液;做粉团,将晾晒干的粉团磨成面状,以备打糊和搅面;打糊,将淀粉面用水和匀,用热水烫熟或煮熟,做成糊状,做粉丝的称此为“筋”;搅面,将打好的糊和淀粉面放在大盆中,四五人围着盆操作,各踏方步,以拳用力搅盆中之粉团,边搅边沿盆沿行走,四五人步调一致,转行搅插如机器般整齐,只搅得一团粉在盆中鼓胀运转,不一时就变成匀称发亮的一块;漏粉,将搅好的面分成小块放在底部有许多孔的铁瓢里,大铁锅盛水,待锅中水烧开之后,一人置凳于锅台上,落座,一手执漏粉铁瓢,一手以扁拳敲打瓢中粉团,此举称为“打瓢”,粉团经打即由瓢孔中徐徐淌出,落入沸水锅,即刻煮成丝条;流水,煮熟的粉丝,即有人以长筷挑出浸在冷水盆内,这道工序,名为“流水”,做这活的人即称为“看流的”;浆条,经过“流水”降温,粉丝分成束用木棍穿好,放在有一定浆液的盆中浆一定时间。搓粉,在水中反复用手揉搓,如搓洗衣服状,使粉丝条条疏朗;晒粉,选取沙地不起尘的晒粉场,最好是微风和日天气,晒出的粉丝以透明、色白、细长而呈现均匀波曲为最佳。三、条编、扎笤帚、钉盖垫。条编,俗称为柳条,乡间统称之为“条子”。条子不去皮,称为黑条,去皮的称为白条。黑条多用来编生产工具,白条多是去皮以后的杞柳条,光洁白净,多用以编生活用品。20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青少年都打柳条来卖。扎笤帚,农民所用的笤帚、炊帚,大多是农民用类似高粱的“镏子”穗草扎成。加工笤帚和炊帚的方法是,取一根弓弦,一端拴柱上,一端系腰间,口衔麻绺,卷笤帚或炊帚把于弓弦中,身子后仰,勒紧,拴上麻绺,节节缚紧,因此又称为勒笤帚、勒炊帚。笤帚分两种,扫地用的叫大笤帚或扫地笤帚,扫衣、扫炕用的叫小笤帚或扫炕笤帚。钉盖垫、笊篱,盖垫、笊篱用两排高粱穗的秸杆钉成,盖垫一般为圆形,笊篱为长圆形,农家用以放馒头、饺子等。煮熟的馒头、饺子用笊篱。四、油坊。房寺历史上农村油坊亦多为副业,往往秋后开工,春耕大忙前收摊。以黄豆、花生、棉籽榨油各有方法。榨油所余之渣因其形圆,统称之为饼,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皆是上好肥料与上好饲料。五、木匠。木匠的工具很多,锛是砍去木材多余部分的用具,踩木于脚下,挥锛向脚下砍来,外人看来似乎危险,匠人却操作自如;斧是平常用具,但因它最常用,最多用,匠人都十分重视它,要学习掌握熟练技术,锯有多种,横断大圆木的叫马子锯,两人对面推拉,用以解木为板的叫大锯,较小的数种皆名为手锯;曲尺,又称拐尺,是代代相传的木匠量尺;墨斗,是在木材上打线的用具,多为一牛角所制,在角的一侧开一方孔,横架一铁梁,从一侧引出,作为摇把,构成一摇车,车轴在角腹中,腹中置棉,渍以墨汁,轴上绕线,削去牛角尖,由孔中穿出,使用时,一人置墨斗于木之一端,一人引墨线于另一端,两端绷紧,再扯动中间部分,全线一弹,木料就印上了清晰一线,这活计名为打线,伴着墨斗的,还有用一只角片制成的“匙子”,用来蘸斗中墨汁在木材上做各种记号;刨子,又称刨刀、推刨,刀称为刃子、推刨刃子,架称为床子、推刨床子,有各种用途,各种样式;其它有凿、有钻、有铲、有羊角槌、有锉种种。外出干活,木匠多备有家伙箱子,最忌人乱动此箱。木匠有粗细之分,一般修建房屋的,制作粗重农具的,称为“粗木匠”;做细致家具又从事雕刻的名为“细木匠”。六、铁匠。铁匠营业的地方称铁匠铺、铁匠炉、红炉,流动营业的,3-5人一辆粗重的独轮车,载一炉、一风箱、砧锤等工具,并行李炊具,且行且劳作,行行止止,一年半载始回家一次。铜匠,旧时日常生活用品铜器不少,脸盆为铜制,至今不少地方称脸盆为“铜盆子”,水烟袋为铜制,家具的多种饰件也都是铜制的,当时,铜匠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今天许多铜器都被别的器物所代替,铜匠也很少见了。七、染匠。从前,本地人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特别流行。土靛染布的步骤是:抽靛脚子,用抽水葫芦抽出沉在染缸底的“靛脚子”;下靛,置土靛于箩中,在缸水中淘洗,使细靛漏下,再把碱和石灰加入水中;疏缸,下靛后用缸棍子搅动缸水,用缸碗看颜色深浅;染布,在缸中间悬挂一个用铁丝编成的网状“缸罩子”,把缸水分成上、下两层,把布浸在上层,以手操作,染20分钟,取出,叠起来放在缸口上的“担缸板”上轻轻压出水分,摊开晾干,布就由黄变绿、由绿变蓝了。第一次染出的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深蓝、缸青,最深的蓝色近于黑色,称为“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显见是染坊中的经验。其他经常活动在农村的还有剃头匠、锯盆锯碗的锢炉匠、磨刀、磨剪子的工匠、扎纸匠、补鞋的皮匠、箍桶匠、打桶打壶的白铁匠等。本文节选于孙志强编撰的《房寺文化志》,原创首发百度百家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