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河北
在山东禹城,距离辛寨镇政府驻地北三里地,有一条银川通往青岛的国道,在这个聊城市和德州市搭界的地方,路北有一个村庄叫庵尚村,它东邻辛寨任陈村,南面隔国道与辛寨镇大、小李村为邻,村西与高唐县冯庄村接壤。据禹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至年)该村立村。
被采访人刘金华庵尚村的村名来历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年),在现在的庵尚村,村北米处,有一个余口人的村庄,桂氏祖先桂盛最早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立村(桂世家族十五世桂万清给祖先敬立的石碑记述得非常详细)。因该村村址地势低洼,围寨而居,因此叫桂家寨(庵尚村的前身)。据禹城县志记载:年(明朝万历十年)“瘟疫十死八九”与此同时在这里居住的几家人家,因“红虫”肆虐,可怕的瘟疫横行,传染疾病导致其他家族全部灭绝,因桂氏家族,从事熬制油漆手艺,每天和烟火打交道,油漆臭味难闻,或许是“红虫”害怕烟熏火燎,亦或是难闻的油漆味道,又因桂氏家人平时都戴着口罩干活,“红虫”不能靠近,避免了“红虫”通过孔侵害心脏致人死亡的悲剧发生,桂氏一族才得以保全下来。
桂氏五世传人桂万清为祖先立碑有道是祸不单行,大疫过后,又来大涝,河水暴涨,雨水下个不停,眼看就要淹没居住的房屋,桂氏始祖桂盛,决定迁址,在当时村庄的南部米处,地势较高。道路的南面是“德尚寺”,北面是“翠云庵”,相传明朝永乐年间修建,明成祖曾经到过这里,给这里带来了风水,万历年间,这里香火仍比较旺盛,周围善男信女们不时来这里上香祈祷,后来“德尚寺”、“翠云庵”毁于战火,现在这里仍有遗址,桂氏家族借着大树好乘凉,就在“翠云庵”的北邻,盖房修屋,逐渐定居下来。为了讨个平安和吉祥,找名人给新村取了一个带来好运的名字,分别用庵”和“尚”两个字,定为村名,叫庵尚,后来人们用“上”谐音代替了“尚”,习惯称“庵上”。因在辛寨镇的西边,又称“西庵”。桂氏成为瘟疫之后庵尚村幸存居民。后来,又有刘、庞、田、杨、郭、王、赵等姓氏先后来此定居。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杂居村庄。发展到今天,该村现有余口人。
被采访人郭雪英庵尚村的其它姓氏来历
刘氏家族:据史料记载,明初洪武元年(公元)刘氏祖先刘发,秀才出身,携家带眷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青州诸城,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年)又由青州诸城迁移到现在的庵尚村,至今有年的历史。是本村最大的家族。
庞氏家族:明初洪武二年,庞氏祖先庞秀由青州诸城移民至禹城县安仁乡庞桥村。清初,庞氏家族从十二世开始,其中一支从庞桥村迁移到现在的庵尚。
田氏家族:原籍青州府诸城县,清朝康熙年间,田氏祖先田能率领田氏家族男女老幼,迁移至禹城西南40里漯河东岸,今天的安仁乡前、后楼一带,公元年,又迁徙到现在的辛寨镇庵尚村。见《乾隆四十二年田氏谱序》
郭氏家族:清道光年间,兄弟二人郭养才、郭养善由曲阜城东郭山场搬迁而来,其中,郭养才一支迁居本镇各户屯村,郭养善一支迁往庵尚村至今。(据被调查人郭氏后裔郭学英现年80岁讲述)
刘氏祠堂内景赵姓家族: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祖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明朝永乐年间,赵氏家族其中一支祖先赵起,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至青州诸城府,乾隆四年,由青州诸城移民至庵尚村至今。
王氏家族:清朝道光年间,由高唐王茜村迁移而来。
另有司、薛几个家族分别从外地搬迁而来,形成了今天庵尚村的杂居局面。
庵尚村的那些事
据史料记载,庵尚村村南“翠云庵”和“德尚寺”最早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经清朝乾隆年间扩建,“翠云庵”和“德尚寺”已形成较大规模,在方圆几十里,成为香火旺盛的灵验之地,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来上香祈祷,加之这里又是水陆交通枢纽,来来往往的游人每天络绎不绝,曾繁华一时。
刘氏祠堂外景19世纪50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波及全国。清政府非常震惊,派大兵围剿,捻军首领张宗禹积极响应,率领捻军,在德州、武城、夏津、高唐、禹城境内同清军进行顽强的斗争,因寡不敌众,张宗禹率领捻军撤往庵尚,以“翠云庵”和“德尚寺”为据点,“德尚寺”智清方丈,“翠云庵”翠云师太,原来就是捻军成员,早就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恨之入骨,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招贤纳士,聚集四方豪杰,率领众弟子对抗清政府,双方联合同清军作战,清政府派大军围攻,死伤惨重,“翠云庵”和“德尚寺”毁于战火,年8月13日夜晚,智清方丈、翠云师太以及弟子保护张宗禹向西南突围,逃至高唐石屯徒骇河边,双方发生激战,结果捻军全军覆没,张宗禹投徒骇河而死。智清方丈、翠云师太双双战死。至今庵尚村“德尚寺”、“翠云庵”遗址尚存。
皇帝赏赐刘纲蛟龙碑庵尚村的那些人
刘纲:字建纪,庵尚村人,生卒年不详。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在朝中任大中大夫,行走上书房,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出谋划策,帮助皇帝制定法律文书,起草圣旨,与外国使臣订立契约,题名签字等。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敢于直言,甚得皇帝赏识。他积极拥护推广新政,特别是“一条鞭法”的推行,冲破各种阻力,不怕得罪朝中官吏,减轻了农民负担,对明朝的国家稳定及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告老还乡,病逝故里,皇帝感念其功勋卓著,赏赐家人金银财宝,修坟立墓,赏赐蛟龙石碑一尊,上书“当今致命,立约题名”,碑楼一座(见庵尚村刘氏祠堂),石碑一块,石碑内容详细记述了刘纲功绩,供后人瞻仰纪念。
田氏续修家谱刘达:庵尚村人,刘纲之子,万历四十六年(公元年),任职陕西布政司,正从三品,是明朝在今陕西省地区的一级行政官员。布政使司衙门驻西安府。任职期间,恪尽职守,为官刚正不阿,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在其辖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相对稳定。成为当时的模范区,受到皇帝的表彰,后退职还乡,去世以后,在家乡庵尚村安葬。皇帝派地方官吏参加了葬礼,并赠送石碑一块,碑楼一座,上面详细记述了他的功德(石碑见庵尚村“刘氏祠堂”)。
本文插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