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这个村有个武秀才人文禹城

北京湿疹中医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4797.html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禹城王庄村的那些事儿

作者/王河北

在我的老家禹城市王家坊村正南3公里处,有一个花园式的小村庄——王庄村。

据禹城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四个支系的王氏先祖分别由本县的石屯尚河套(现禹城市市中街道尚务头村)、安仁镇于庄村、山东泰安府、直隶枣强县陆续迁来此地定居,并以其姓氏命村名为王庄村。

王庄村的村碑

因为四个支系相互之间都姓王,“五百年前本是一家”,所以,彼此之间祖祖辈辈和睦相处,紧密团结,互相依赖,共同发展。大家吃苦耐劳,齐心协力,发挥聪明才智,“既来之则安之”。

大家先是甩开膀子建起几间茅草房,又披荆斩棘开辟出几条出村的路,并将高低不平的荒滩洼地改造成耕地良田,然后种上庄稼。

“人勤地不懒”。没有白下的气力,当年秋季,庄稼就喜获丰收。没几年的功夫,村子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来时是赤条条一身无牵挂。后娶妻生子,翻盖了新房,新修了道路,扩大了土地种植。小日子开始“芝麻开花节节高”。

因条件富裕,下雨天怕淋着,冬天怕刮风冻着。所以就连院里角上的茅子(北方人称简易的厕所为茅厕,也称茅子)也用檩条给搭上了顶,挂上了瓦。因家家都这样,就很让周围村子里的群众羡慕,所以,周围四邻八乡的人们就给王庄送了一个别称叫“瓦茅子王庄”。至今,关于这个“瓦茅子王庄”的别号,王庄村的村民妇孺皆知,也引以自豪。有此可见,当时的王庄村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宽裕的。

王庄村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涌现出很多传奇人物,其中清末“武秀才”王大刀,民国时期的王化敷、王林周,革命烈士王玉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除恶扬善“王大刀”

清末,王庄村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是个有功名的“武秀才”。因为擅使一把锯齿飞镰刀,江湖人送绰号“王大刀”。听村民们讲,这个“王大刀”身体强健,武功十分了得。一口大刀纵横禹西南。能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他,专爱打抱不平。

听说南乡有个恶霸,绰号“痞子刘”,专门欺男霸女,人们见了他,就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走,没人敢招惹。有一次,“武秀才”去南乡赶集,刚好赶上这个恶霸正在凌辱良家妇女,王大刀怒从心头起,抡起拳头一阵胖揍,将恶霸“痞子刘”打得口吐鲜血,瘫痪在地,为当地老百姓惩治了一害,老百姓拍手叫好。

因他平时经常帮助官府缉拿凶犯,捕盗捉贼,有恩于朝廷,朝廷为其专门修建了牌坊、旗杆墩,以示褒奖。因为没有后人,这一支系绝户多年,村民们只知道他的绰号叫“王大刀”,谁也叫不上他的真实名字,只留下唯一的实物旗杆墩尚在。但有关他的那些传奇故事,当地老百姓却如数家珍。

王庄村落一角

义薄云天王化敷

民国时期,王化敷算是王庄村最优秀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家里种着50余亩地,还开着油坊,生活殷实,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王化敷从小酷爱习武,每天坚持强身健体,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到村北路上,练习耍大刀。

村民王士华(王庄村人)介绍,早年,他家里就一直珍藏着老祖宗王化敷经常使用的60余斤的大砍刀。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无奈将大砍刀上交村里练了钢铁。据他讲,王化敷为人忠厚,性格和蔼,诚实善良,经常周济村里的穷人,老百姓称之为“王大善人”。

他经常在他家的大门上用长长的麻绳挂着面饼子,供叫花子要饭人吃。他的场院里有一个麦秸垛,还有一个豆秸垛,经常挂着铁三齿,方便家里缺柴的穷人用铁三齿抓下来,运回家去烧柴禾。到冬天,他让过路的行人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们抓下来烤火取暖用。

穷人去他家借钱,有一还一,从来不加收利息。实在困难无法归还就不还,绝没有催要这一说!邻村刘老汉去他们家打油,因年老体弱,刚出了油坊,不料脚下被硬砖头拌了一下,身子一晃,油罐子掉到地上,油撒了一地。急得刘老汉哭了起来。王化敷见状,顿时起了怜悯之心。他一面安慰刘老汉,一面让家人又重新找了一个油罐子,给老汉打满油,让其拿走。刘老汉千恩万谢离去。

王庄村内的胡同

他乐善好施,每逢年节,经常免费给穷苦的乡亲们提供油、粮等必备的物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化敷义薄云天,为朋友甘愿两肋插刀,声名早已远扬。高唐、夏津、武城去济南府办事的朋友,路过此地,都慕名来拜访,江湖人送了个绰号为“赛秦琼”。

后来,替朋友打官司,押上全部财产,终因官场黑暗,官官相护,偏袒无礼的一方,输掉了官司。王化敷变卖家产,终因气大伤肝,命丧黄泉。从此后子孙们也是元气大伤。

我六奶奶娘家便是王庄村的,他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话说王化敷去世以后,有人看见一条小红蛇,爬到高唐州的东城墙上,扭动蛇身只爬了六个字“王化敷大善人”。此故事王庄村的老一辈人几乎是家喻户晓。大家都说:“这条蛇就是为了报答当年王化敷的救命之恩,才写下这六个字的。”

为缅怀王化敷造福相邻之功绩,民国二十三年(年),原七区一乡九村全体商人、乡民给王化敷家人送来了一块匾额,上书“造福乡里”四个大字,以表示对王化敷永久的纪念。

保存完好地匾额,实物拍摄

王庄王家土地多

解放前,在七区(今辛寨镇)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杨圈王家房多,王庄王家地多”,这是对当时七区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形象化概括。“王庄王家地多”是指王庄村大财主王林周在七区拥有的田产最多。

据老人们讲,王林周家有近千亩地,分散在堂子街以东,朱家亭子以北,陈寺东南等地。王林周家有万贯家产,使奴唤婢,马车五架,骡马成群,短工几十人,因其家庭富裕,社会影响力大,王林周遂被推选为七区王庄乡乡长,七区王庄乡党部当年就设到王林周家。当时原禹城县盘庆区(今辛寨镇)改为七区,区以下设了五个乡,即安庄乡、王庄乡、杨圈乡、官庄乡、河北乡。

上世纪年初,七区刚解放那会儿,王林周害怕挨整遭斗争清算,就急匆匆跑到济南找大儿子去了(王林周共有两个儿子)。其长子王保华,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手下任高级参议。济南战役结束后,作为放下武器的投诚人员,经新政府改造,被安排到金牛肥皂厂当了厂长。二儿子王保岩一直在家务农,受到牵连。

王庄村落一角

七区解放后,王林周家所有的土地被分给贫苦农民,房产也被没收。据老年人讲,王林周待村里的兄弟爷们儿不薄,白天分了他的家产,晚上竟然有乡亲觉得于心不忍,就偷偷再给他送回去。二儿子王保岩最后还是被村里贫协给撵出王家大院,在村边一个盛草的破棚子里屈辱地住了下来。豪华的王家大院先是做了辛寨乡的养老院,后又做了王庄村的诊所。

年,政府利用王家大院那些房屋,创办了王庄小学,开始招生。学生来自王庄片的十二个村,这一下就立即解决了周边群众家的孩子“入学难”问题。“文革”期间,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了初中,被称为“王庄联中”。多年来,王庄联中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人才。比如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景文新;淄博市建行行长杨召平;德州军分区团级干部王保文;德州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刘殿亮等,都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田登俊、杨业德、高志金、赵春营等先后在该校担任校长。年辛寨镇开始合班并校,王庄联中才被迁移至辛寨镇安庄村小学。从此,王庄学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原王庄学校老师合影原王庄联中所在地。现已成为农户、棉田

革命烈士王玉肖

王玉肖(—年),王庄村人,革命烈士。年,在攻打齐河县的一场战斗中,作为支前民工,他冒着炮火运送粮食、弹药物资,积极抢救伤员,不幸中弹牺牲,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今,王庄村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振兴家园。“一亩园十亩田”,改革开放以后,该村依靠种园子,推广蔬菜种植,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让大家发了家,致了富,群众也尝到了多种经营的甜头。

村里的柏油路两侧种植了白蜡树、紫叶李、百日红,榆叶梅等花木,供人们休憩的小广场环境优雅干净,四周安装了健身器材。开满五颜六色的花朵,如碧绿的冬青、垂柳,鲜红的百日红、月季花,紫色的鼠尾花,黄色的太阳花。蜜蜂在花丛间飞来飞去,辛勤的耕耘,蝴蝶在花瓣上快乐的翩翩起舞。供人们观赏的池塘,红荷、白荷、粉荷含苞欲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艳。

健身休闲娱乐广场村内街道新修的荷塘

村庄大街小巷整洁漂亮,墙壁涂着清一色的白色涂料,刷着红色的大标语,张贴着王庄村民四德榜,王庄村民红白事公示栏。

如今的王庄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户户实现旱厕改造,家家安装天然气,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两委还集中力量整治闲散地,填平废弃的大弯,新增可耕地80余亩……

王庄村被采访人

左:王保富,王庄村民,现年78岁

中:王士国,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现年67岁。

右:王士华,王庄村民,现年70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锦绣宏图傲”。如今的王庄村干部群众正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村子的“颜值”和形象,为建设美丽幸福和谐的新王庄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

王河北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