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陈庄村里的那些传奇

知晓家乡事,了解家乡史,尽在人文禹城。今天为大家分享王河北老师的文章,题目是——

陈庄村里的那些传奇

作者/王河北

夏天的苇河风光

自从安仁镇张店村村西“苇河节制闸”建成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自然,母亲和我也就成了这里的游览常客。

这里距离我住的梁河新村大约不到2公里的路程。过禹丁路,跨过苇河丁桥,向北途经豆腐陈村东一段坑洼不平的柏油路,然后往西拐,穿过张李店前街,再西行余米,就到了雄伟壮观的——苇河节制闸。

苇河大闸

说实在的,对沿途张李店村和陈庄村我并不是太熟悉。原因是他们与我家不处于一个乡镇,平时打交道也少,再说那里也没有亲戚,于是越发感到陌生。不过从东面走,去苇河节制闸,非要途径这两个村不可。也就是从那开始,才有了更多机会,可以接触到这里的村民,也顺便更多地了解到这两个村的风俗习惯、乡土民情、历史故事等。

年4月1日下午,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给手机、相机充满电,用“老年乐”拉着母亲直接来到陈庄村----这个既陌生又充满好奇的村庄,专程到村里进行现场拍照和实地采访,力求通过自己的本次探访之旅,揭开陈庄村那层神秘的面纱,还原陈庄村的本来面目,以便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陈庄村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及传奇。

作者的母亲

问我祖先在何处?

陈庄村位于我的老家王家坊东北约2.5公里处。该村村东南濒临禹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接张庄村,村南村西苇河环绕,村南与辛寨镇梁河新村隔河相望,村北与张李店村搭界。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公元-年),陈良携妻子由青州诸城县迁移至此,建立村庄。最先以开油房,种地为生。

之所以在此立村,是因为这里有三大优势被陈良所看好:一是禹城通往禹西南乡的土官道从该村村西通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进出方便。其次是村子南面和西面,苇河环绕,水资源丰富,便于农田灌溉。再就是村北邻李家店村的李东贵和自己来自同一地方,是老乡,相对其它村的人来说就亲近一些,也便于沟通。于是陈氏就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新村,盖房建屋,开辟街道,开垦荒田,每日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再三斟酌,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陈庄”。

几年的功夫,陈庄村从无到有,“旧貌变新颜”,陈良夫妇一路走来,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还算“走字儿”,没有遇到特大的波折,而且人财两旺,先后生育了三个儿子,个个孝敬父母,聪明能干。夫妻二人精打细算,除了种植农田之外,还开办了一处油坊,专门从事榨油生意,小日子也越过越殷实。

初春的苇河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过了数年,陈氏后裔陈少功,继承先辈不忘初心,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优良传统,将榨油这一小作坊发扬光大,不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先后在当时的济南府开了分店。

此后数年,陶氏、黄氏、李氏、赵氏、王氏、杨氏、冯氏等不约而至,先后汇聚到陈庄村,并在此定居。大家在这片热土上相互依偎,和平共处,传宗接代,抱团取暖,共建美好家园。

关于村名来历,另有版本说:村西有座三官庙,相传庙内所供奉的爷姓陈,故而命村名为陈庄。这种说法,笔者觉得实在颇有点站不住脚。还没村庄,何来的三官庙?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到,“三官庙”所供奉的三位神仙都是约定俗成的人物,所谓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庙内供奉的这三尊大神根本不姓“陈”。因此,“三官庙里供奉的爷姓陈”这种村名来历的说法实在有点牵强附会,难以让人信服。也有人说三官庙里供奉的是唐僧玄奘,因唐僧俗家姓陈,因此以陈姓而得村名。这就更不合情理了。三官庙里岂能供奉唐玄奘呢?笔者认为这属是误传,其中可能另有隐情吧。还待进一步考证。

陈庄村街景

一场邂逅道出先人真来历

几年前,陈庄村村民陶清文、黄仁顺因为有事去济南,在长途汽车站下车之后,乘出租车再去目的地,路上与出租车司机攀谈,司机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俩就告诉司机说:“我们是禹城市安仁镇陈庄村人。”

当时司机听了这句话非常激动,很惊讶地说:“哎呀!咱们还是老庄乡呢?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我的祖先原来就是安仁陈庄的,我姓陈!”

三个人越拉呱越近乎,陈司机一下子竟然打开了话匣子,就讲起了陈家过往的历史。说早在康熙初年,祖先陈良响应朝廷的移民诏令,从青州诸城迁徙到陈庄立村,以种地开油房为生,一家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懈努力,日子越过越红火,到了第四代陈少功这一辈,就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财主,还在济南府买了房开了商铺,

“天有不测风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久,陈家遭遇一场巨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伙穷凶极恶的土匪,领头地叫“狼爷”。数十人骑着高头大马,手里抄着家伙,突然闯进陈家打劫,他们不容分说,索要钱财,把值钱的东西都抢劫一空。并放下狠话,扬言还会再来。

老祖宗陈少功胆小怕事,担心这些土匪狗急跳墙会杀个回马枪,要了全家人性命。于是就思前想后,“三十六计走为上”。收拾了一下家当,干脆离开此地,被迫迁往济南府定居,从此便与陈庄失去了联系。

陈司机不停地叙述着,眼圈儿还几度发红,竟然掉下了几滴伤心的眼泪,接着又说到:“听老辈子口口相传,我的祖先就住在陈庄村的正中间,路北是前后两院的住宅,路南是油坊大院,里面榨油设施齐全,院子中间还有一盘榨油碾子,院子西边有一口敞口井。听先人讲,当时路北宅院里还埋藏了一罐子银子。因为祖先当年走得急,也没挖出来。”

说到这里,只听得陶清文、黄仁顺两个人目瞪口呆,恍然大悟,又惊又喜。能在省城济南遇到老乡,可以说缘分不浅啊!陈姓的司机也激动不已,特别热情地邀请两名老乡去他家做客。因为两个人实在有要紧的事儿要去办,遂婉言谢绝了。三个人互相留了联系电话,临分别时,陈司机一再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到老家陈庄去祭祖”。

陈庄村街景

回村以后,两个人迫不及待地把这次济南之行,遇见陈姓老乡的事,告诉给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也是惊叹不已。这一重大发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立时颠覆了陈庄村民关于陈庄村名来历的原有认知。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困扰陈庄村民许久的谜团“陈庄村没有姓陈的这件咄咄怪事”终于被一次意外的邂逅给解密了。陈庄村果然是陈氏建立的,并不是因三官庙的神仙姓陈而得名。

陈司机说的这口敞口井、大油碾子,被证实也都是确有其物。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一直还在使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敞口井、大油碾子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敞口井被封,大油碾子也被村民们给埋到村东的沟里。

更令人惊讶的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住在路北中央的陈庄村民因为翻盖砖瓦房,要挖地脚,还真挖出了一罐子银子来。当时还认为是赵家的财主遗留下的呢!殊不知,这会与陈司机说的还真给对上号了。

“豆腐陈”村庄永恒的名片

解放以后,陈庄村70%以上的农户,多从事做豆腐卖豆腐的生意,陈庄的豆腐制作精美,工艺独特,白细鲜嫩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只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商标注册这一说,要是遇到现在这个时代,早就可能成为名牌产品了。陈庄村的豆腐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一时间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周围村民不仅几代人享受着这一可口的美味,还一直津津乐道地讲述着它的传奇故事。

因周边有好几个重名的陈庄,为便于区分记忆,大家就根据陈庄做豆腐这一村庄特色,给陈庄送上一个既好听又好记的雅号“豆腐陈庄”。不过真正作为行政村用名,村名“陈庄”一直被沿用至今,更谈不上豆腐陈庄简化为陈庄之说。不过周围的群众还是习惯上口头俗称为“豆腐陈庄”。

网络配图

陈庄沙土派上大用场

我的家乡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貌,多数村庄的土质均为粘土。可陈庄村却与众不同,土壤表层40公分以上全是粘土层,以下却是沙土层。这也许是长期地质变化的结果,或许与陈庄村靠近苇河的地理特点有关系。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苇河原与黄河本相通,后黄河改道,只剩残段。《禹城县志》记载:“苇河亦名漯(ta)河,为黄、漯之残段”。古代黄河十年九决口,自上游携带下大量的泥沙,冲向下游河道,因陈庄一带河道狭窄,北岸地势低洼,致使河水经常泛滥,向北蔓延,上游泥沙在陈庄段不断沉积,天长日久,就逐渐形成现在的土壤和地貌特点(这只是推测,真正成因,还需依据地理专家科学考察后给得出的结论)。

年,上级政府为解决徒骇河下游农田灌溉蓄水难题,特意修建南营拦河闸。那个时期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也比较紧张,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上级就准备利用陈庄村出产的沙土,当建筑砂子用。于是派去一个地质队进行现场勘探,经专家测试,得出结论:黄沙土完全可以混合砂土和水泥来使用,陈庄村的沙土可以当建筑砂子用。

网络配图

那时科技落后,没有大型的机械运输工具,只能靠人工推车、牲口拉车。据陈庄村的老百姓讲,当时县政府曾招募过上百名民工,赶着小驴车,齐聚在陈庄村拉沙土。民工们将小车车厢用木板或铁皮围拢好,以防止路上颠簸,造成沙土流失。拉沙现场由专人负责,赶车的民工们实行“挖土、运输、卸车”一条龙式的作业,最终将沙土送到南营拦河闸工地指定位置。那里有专人负责统计每车方数,最后统一结算价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费。民工们每天穿梭于陈庄与南营大闸工地之间,路上排起长龙似的队伍。据当事人讲,这样的场景陆陆续续持续了好几个月,运输场面一度十分壮观。陈庄村的沙土派上了真正的用场。拉沙土的民工们为南营拦河闸的修建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土裤子”的苦涩回忆

在我们老家,50岁左右的人,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穿过母亲给婴儿特制的“土裤子”。等慢慢长大了,才得知内情。穿“土裤子”的无奈和委屈也就成为这一代家乡人难以抹灭的乡愁记忆。

因为那时国家穷,婴幼儿物质匮乏,婴儿的裤子多半只有一件,是母亲亲手给缝制的,没有几件替换衣裳。不像现在,婴儿的产品,比如裤子吧,想买几件就有几件,商店里各种品牌的纸尿裤、尿不湿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所谓“土裤子”就是专门为方便婴儿或者瘫痪在床的病人躺着大小便而特意制作的。

曾几何时?也不知道“土裤子”到底是谁发明的?可在那个物资异常匮乏的年代,“土裤子”确实在婴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人们往往弄一个口袋式的裤子(不是开裆裤),将身体的其它部位都包起来,只在婴儿肩部系扣固定好,冬天沙土凉,把沙土要事先放到铁锨头或铁板上,用火烤热乎,将烤好的沙土,再放到婴儿裤子里的屁股周围。

沙土吸水性很强,还能杀菌消炎,即使婴儿大小便也能被沙土吸干,这样断不至于把裤子、褥子给尿湿。过一个阶段,再以同样的方式给婴儿换换沙土,可反复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婴儿不会很难受,屁股不潮湿,也不至于经常给婴儿换裤子,拉巴孩子较为省事儿。缺点和不足就是不卫生。这个期间,沙土就成了每个家庭育儿必不可少的宝贝物件。

网络配图

可那时候的沙土也是紧缺物资,市面上并没有卖的,商店里也绝对没有人会经营。我们村周围只有陈庄村才出产这种沙土。“物以稀为贵”,于是,大家就想法求亲戚托朋友,去陈庄弄沙土。人情厚的可以多弄点儿;一般关系的,人家给合合嘴,少弄一点。70年代出生的人多,沙土的需求量增大,去陈庄求沙土的人不少,一度影响到人家陈庄村的社员种地。时间一长,人家就不那么愿意给提供方便了。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科技进步了,人们生活都富裕起来,随着诸多品牌的婴幼儿产品问世,人们就再也不必去陈庄弄沙土了。“土裤子”时代也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土裤子”以及陈庄沙土留给人们的乡愁记忆,却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好想再重生一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再找寻一下穿“土裤子”的感觉啊!

李元三办私塾回报乡邻

陈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杰出人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李氏家族李元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元三,陈庄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出生在一个较为殷实富裕的财主家庭。他年少有为,聪明好学,父母望子成龙,盼望他出人头地,就在自己家里办了私塾,花重金聘请了一位在周围村庄有影响的落地秀才“李学究”来家做教师,传授李元三知识。

“李学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倾囊相授。李元三尊敬老师,认真听讲,学习刻苦。

陈庄村街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光绪初年,李元三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取秀才。后经人举荐,去莱阳,给县令当了师爷,帮助县令出主意、断案、起草公文,处理日常政务等。

李元三上任以后,受人之托必办忠心之事,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特别是处理诉讼案件,不论涉讼人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均能一视同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李元三同情老百姓疾苦,辅佐县令期间,出了许多好点子,给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例如铺桥、修路、挖河、救济灾民、为困难群众减免赋税等。自从县令有了这位办事认真,公正无私的好帮手,如鱼得水,各项工作开展的也是有声有色。县令在莱阳当政期间,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政绩突出,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然,这一切,除县令自身修养高,会用人,能廉洁奉公之外,更多的还是仰仗李元三所起的参谋智囊作用。

禹丁路与去陈庄村柏油路交界处

后县令任期届满,告老还乡。李元三一度非常失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靠山走了,自己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呢?思忖再三,干脆回乡另起炉灶,“重开锣鼓另唱戏”。

想到自己多半生在外漂泊,对家乡父老没有丝毫贡献,实在亏欠太多。如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既然回到家乡,就得考虑给老百姓办点实事儿。思虑再三,李元三主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把自己想创办一所私塾,自己当教员,让全村孩子免费来上学的想法告诉了家人。没承想,这个主意得到了全家人的积极拥护和全力支持。

说了算,定了干,李元三自己出资,购买了门、窗、砖、瓦、檩梁木料、石灰等,积极筹备建造私塾的工作。一听说盖私塾,热心的乡邻也都前来帮忙。仅十多天的功夫,就盖起了三间私塾用房。不久,陈庄村的老百姓就高高兴兴地把孩子送进私塾,跟随李元三学文化。

李元三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不仅如此,李元三还很热衷于村里和地方上的公益事业。村里修桥、铺路、建庙等,他都带头捐款,谁家有红白事儿他也都跑到最前面。

通往陈庄村的小路

李元三的书法功底深厚,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均挥洒自如。每年春节,他义务为百姓写春联、写家堂折子。红事儿给人家写红账、写喜联儿。白事儿代人写祭文、撰写碑文。至今村里还有细心人存放着他曾书写的折子。因为李元三有秀才的名分,德高望重,在县里有影响力,所以,他也经常去县里参加各种会议。周围四里八村举办重大活动,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也都愿意请李元三去参加,他也乐此不疲。李元三的所作所为,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后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被采访人黄仁祥,现年67岁,陈庄村村民

被采访人陶顺林,现年68岁,安仁镇陈庄村村民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摄影、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等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本文由人文禹城作者王河北老师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